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6656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27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会议论文] 作者:王吉茂,于国营, 来源:中国地质学会石油地质试验技术研讨会 年份:1997
[会议论文] 作者:王吉茂;李恋;国建英;, 来源:第十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 年份:2005
在自然界地质条件下,源岩沉积初期的沉积环境基本上决定了其生成(包括生物及裂解成因)~滞留~排出油气的演化过程、有机质最终转化率,及其在演化过程中每一演化阶段(或时刻)运移......
[会议论文] 作者:王吉茂,张文君,王磊,江涛, 来源:第十三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 年份:2011
  在通常情况下,对烃源岩的评价,一般都是按地层分层(组或段),再按岩性(煤、炭质泥岩、泥岩、碳酸盐岩)对烃源岩进行生油条件评价。对优质烃源岩的识别,主要从优质烃源岩的地化......
[会议论文] 作者:王吉茂,于国营,李恋,邱平, 来源:第十一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 年份:2007
本文对二连新区未获工业性油气突破凹陷的资源潜力进行了评估。二连盆地未获工业性油气突破的凹陷,经过多轮评价及勘探,一部分是经过评价,认为石油地质条件差的凹陷;一部分是投入......
[会议论文] 作者:王吉茂,王静,王磊,王庆云, 来源:第十二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 年份:2009
古环境决定了油气源岩的种类,成岩演化过程,以及所形成油气的种类:反之亦然,给定种类的油气,是由特定种类的源岩或者说由特定古环境下沉积的源岩在特定成岩演化阶段形成的。因此,本文指出油气、源岩、古环境(成岩环境)三者之间存在着充分且必要的互为因果关系,任何两......
[会议论文] 作者:王吉茂;杜岚;李恋;王晓平;, 来源:第十一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 年份:2007
从石油地质的角度来看,古环境不仅决定了沉积岩能否成为烃源岩、储 集岩或盖层,而且决定了烃源岩的类型与质量,及其在成岩演化过程中的成岩环境及变化,油气形成-滞留-运移演化模......
[会议论文] 作者:王吉茂;于国营;李恋;康晓娟;, 来源:第十一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 年份:2007
本文对未钻遇油源岩的预测方法及应用进行了阐述。生油岩生成的原油,经初次运移,进入储层,再经二次运移聚集成藏。油藏中的原油,与其母岩间具有亲缘关系,这种亲缘关系表现在两者的......
[会议论文] 作者:王吉茂,王静,张金岩,李莉, 来源:第十三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 年份:2011
  本文依据数字化图像信息,建立了适用于进行数理统计应用的定量表达颜色的数学模型,并用Visual Basic编写了能够快速定量处理的专用软件,并对干酪根、孢粉等颜色进行了探索性......
[会议论文] 作者:王吉茂,张文君,王磊,康晓娟, 来源:第十四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 年份:2013
近年,中国加大了煤层气、页岩气、致密油气、天然气水合物等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勘探力度,这需要人们对地层内原生油气资源各种可能的分配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以便更好地开展...
[会议论文] 作者:王吉茂;邓敬;张世超;宋志刚;, 来源:第十四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 年份:2013
致密储层油气藏,是指储层物性较差的油气藏.一般孔隙度<10%;覆压基质渗透率K<0.1%mD;孔喉直径drt<1μm.致密储层油气藏一般具有异常高压:这是由于在致密储层内部,孔隙比较小,油气要......
[会议论文] 作者:王吉茂;李恋;杨茂智;邱平;, 来源:第十四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 年份:2013
本文根据油藏与烃源灶层之间的相对空间位置以及沉积岩沉积初期的古环境关系,建立了从源到藏含油气系统及其与古环境(古沉积环境、古生态环境)关系综合模式图.将油气藏及含油...
[会议论文] 作者:王吉茂,李恋,王磊,江涛,张文君, 来源:第十三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 年份:2011
烃源岩沉积初期的古环境决定了细粒沉积物烃源岩的质量,也决定了烃源岩在成岩演化过程中的油气形成规律、能力、相态及油气的理化性质。因此可以依据细粒沉积物(岩)的物质成分来对烃源岩进行分类和命名。详细介绍了油气的形成、滞留及初次转移的过程,并提出油-气-......
[会议论文] 作者:王吉茂;李恋;刘建英;宋志刚;, 来源:第十四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 年份:2013
对束鹿凹陷勘探所获得的37个含油样品,进行了系统的油源研究。由于34~37号4个样品原油遭受很严重的生物降解,未能确定油源之外,其余33个样品,都确定了油源。30~33号4个样品,原油来......
[会议论文] 作者:苏雪峰,梁宏斌,熊志东,王吉茂,江涛, 来源:中国石油和化工自动化第九届技术年会 年份:2010
煤层含气量的精确测定是非常关键的,实践发现,煤层温度、粒度对损失气量计算误差存在较大的影响。本文利用新引进自动等温吸附仪的实时压力测量系统得到不同粒度煤颗粒样品的解吸曲线,模拟计算损失气量与实际解吸气量之间的误差率,研究了不同解吸温度、不同样品粒度......
[会议论文] 作者:王吉茂,杨茂智,邓敬,张文君,高增荣,孙菲菲, 来源:第十五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 年份:2015
[会议论文] 作者:张文君,邓敬,杨茂智,王吉茂,高增荣,孙菲菲, 来源:第十五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 年份:2015
[会议论文] 作者:王吉茂,孙菲菲,杨茂智,邓敬,张文君,高增荣, 来源:第十五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 年份:2015
[会议论文] 作者:王吉茂,邓敬,杨茂智,张文君,高增荣,孙菲菲, 来源:第三届非常规油气成藏与勘探评价学术讨论会 年份:2015
[会议论文] 作者:王吉茂,杨茂智,邓敬,张文君,高增荣,孙菲菲, 来源:第三届非常规油气成藏与勘探评价学术讨论会 年份:2015
[会议论文] 作者:王吉茂,张文君,邓敬,杨茂智,孙菲菲,杨若羿, 来源:第三届非常规油气成藏与勘探评价学术讨论会 年份:2015
本文综合烃源灶特征、储集层特征、油气运移聚集成藏特征、成藏动力学特征等,建立了油气成藏模式(图1).图中下部绿色地层代表烃源层,粉色虚线代表烃源岩排烃门限;上部灰色地层代表盖层;中部蓝色地层代表被地层水充满的碎屑岩储集层,黑色垂直虚线左侧为高孔高渗......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