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8332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1,000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会议论文] 作者:叶丽云,张春颖,吴小平, 来源:福建省科协第十七届学术年会分会暨2017年福建省食用菌学会学术年会 年份:2017
菇它不仅外形秀美,味道可口,而且营养丰富,药效良好,但未见菇线粒体基因组相关报道.本文对菇主栽菌株中及野生菌株1的单核菌株ZA3、X1的线粒体基因组进行测...
[会议论文] 作者:兰清秀,卢政辉,柯斌荣, 来源:福建省科协第十三届学术年会分会暨2013年福建省食用菌学会学术年会 年份:2013
菇是一种具有极大市场应用前景的食用菌,本文综述了近年来菇生物学特性、人工栽培、病虫害防治、营养价值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其今后的研究重点进行了展望,提出要加...
[会议论文] 作者:卢轩,邢俊标,林佳,陈泽林, 来源:中国针灸学会刺络与拔罐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学术交流大会 年份:2012
  安徽王老中医善用刺血疗法治疗临床各科疾病,疗效显著。总结王老中医的刺络放血学术思想,对于临床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会议论文] 作者:邹礼根;刘超;张乐;赵芸;, 来源:2009年浙江省食品添加剂与配料行业创业创新论坛 年份:2009
论文以菇为食用菌原料,对比研究保鲜与未保鲜菇在0-4℃、20℃、30℃三种储藏条件下的粗蛋白含量、粗纤维含量、菇体完整率,菇体失重率、色泽变化。结果表明,与未保鲜...
[会议论文] 作者:高云超,吴娱明,廖森泰,肖更生,施英,刘凡,穆丽霞,邹宇晓, 来源:海峡两岸第十届菌物学暨第三届食药用菌学术研讨会 年份:2011
  对七种以桑枝为主的栽培料配方进行菇的栽培对比试验,研究表明,菇在以桑枝为主的培养基中均能生长,产量分别达到26~52%,表明桑枝栽培食用菌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同时本项...
[会议论文] 作者:许国城,陈政明, 来源:全国第六届食用菌学术研讨会 年份:2001
利用生产过茶薪菇废菌茼中含有的菌体蛋白、未被充分利用的粗蛋白、纤维、矿质元素等丰富的营养物质,合成培养料栽培菇试验.结果表明:20~30℅废料代替木屑栽培菇产量...
[会议论文] 作者:陈君琛,沈恒胜,李怡彬,吴俐,汤葆莎, 来源:第九届全国药用真菌学术会议 年份:2009
利用红豆杉提取抗癌药物紫杉醇后的红豆杉废渣,100%代替木屑、棉籽壳和50%替代麦麸栽培珍稀食用菌菇,菇生物效率达到78.98%。与CK没有显著差异(P>0.05)。...同时分析了红豆杉废渣和菇子实体营养成分,结果显示:红豆杉废渣粗蛋白含量是棉籽壳的2倍,木屑的4.63倍;而菇蛋白质和氨基酸总量分别比CK提高了64.36%和59.80%,说明红豆杉废渣培养料中的碳...、氮营养能被菇利用...
[会议论文] 作者:吴登[1]郑凯芸[1]卢玉文[2]郎宁[1]谢毅栋[1]陈雪凤[2]沈莹[1], 来源:2014全国食用菌生态化技术研讨会暨食用菌休闲观光产业发展论坛 年份:2014
本试验通过利用广西大量的桑枝屑为主要原料,栽培国内引进的7个菇优良菌株,观察比较菇菌丝体的生长情况、出茹温度范围、子实体经济性状、产量生物转化率等,以从中筛...
[会议论文] 作者:郭倩,周昌艳,谭琦,郭力刚, 来源:中国菌物学会 年份:2004
本文阐述了菇黄菇病较普遍,温度偏高有利于发生黄菇病,同时菇棚通气差湿度大栽培管理用水水质差等原因也容易引起发病.栽培时用浅色菇品种或出菇密集型的品种,一般较易感病.本文对菇黄菇病的症状,发病条件及综合防治措施进行了报道...
[会议论文] 作者:卢政辉,廖建华,陈美元,郭仲杰,李洪荣,王泽生, 来源:第八届全国食用菌学术研讨会暨新产品新技术交流会 年份:2007
本文分别从品种特性、季节安排、设施建设、菌种选择、出菇管理与病虫害等方面介绍了菇高产优质栽培过程中要注重的技术要点。...
[会议论文] 作者:王增术, 来源:第十四届福州市科协年会 年份:2016
通过对福建罗源菇产业的调研,阐述菇产业现状与发展优势,提出存在的问题有:产业科技创新不强,规模化栽培和工厂化生产发展慢,产品加工业滞后于生产的发展等.提出依靠...
[会议论文] 作者:郑秋霞,丁智,出怡汝,黄清雄,吴小平, 来源:福建省科协第十五届学术年会分会暨第四届福建省食用菌学会会员代表大会、2015年福建省食用菌学会学术年会 年份:2015
本研究对野外采集获得的l株野生侧耳属真菌进行rDNA-ITS序列扩增测序,通过序列分析初步确定其为肺形侧耳(Pleurotus pulmonarius),与本实验室中现有的菇菌株序列进行多态性分析后进一步确定该野生菌株与其他菌株间具有一定的遗传距离....以福建省认定的菇品种迪1号为对照菌株,对该菌株进行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其菌丝可在温度为5℃-45℃的范围内生长,最是生长温度为30...
[会议论文] 作者:卢政辉,廖剑华,王泽生, 来源:全国第六届食用菌学术研讨会 年份:2001
讨论规范菇品种、名称杂乱的局面,研究分析温度、湿度、光照、通气等主要环境因素对子实体发生和发育的影响....
[会议论文] 作者:赵光辉,林原,陈剑,郭德章,张莉, 来源:福建省科协第十五届学术年会分会暨第四届福建省食用菌学会会员代表大会、2015年福建省食用菌学会学术年会 年份:2015
为了筛选对菇双翅目害虫防效较好的生物农药,选用了3种生物农药进行了出菇药剂试验,结果表明,3种生物农药对菇双翅目害虫均有较好的防效,建议生产上轮用....
[会议论文] 作者:陈娟,陈思聪, 来源:2007年华东地区农学会学术年会暨福建省科协第七届学术年会农业分会场 年份:2007
对频振式杀虫灯在福州市菇害虫防治中的效果试验结果表明:频振式杀虫灯对菇蚊,菇蝇.蛞蝓类、尖须夜蛾等害虫均有较好的诱集效果,其灵敏度高,操作简单、成本低,对天敌和人畜安...
[会议论文] 作者:黄大斌,杨菁, 来源:全国第六届食用菌学术研讨会 年份:2001
在夏季高温季节,通过栽培料建堆发酵预处理,可以减少杂菌的污染,提高栽培袋制作的成品率,同时运用冷库低温刺激的方法,提高温差达10℃以上,使菇在炎夏高温能获得丰产,从...
[会议论文] 作者:朱坚,卢启泉,谢宝贵, 来源:第八届全国食用菌学术研讨会暨新产品新技术交流会 年份:2007
通过菇34个菌种的SRAP、RAPD和ISSR综合分析,采用Jaccard聚类距离中的类平均法(UPGMA)进行聚类分析,在D=0.57相异系数水平上,将34个供试菌株分为8个群体。...
[会议论文] 作者:郑秋霞[1]丁智[2]出怡汝[3]黄清雄[1]吴小平[1], 来源:福建省科协第十五届学术年会分会暨第四届福建省食用菌学会会员代表大会、2015年福建省食用菌学会学术年会 年份:2015
本研究对野外采集获得的l株野生侧耳属真菌进行rDNA-ITS序列扩增测序,通过序列分析初步确定其为肺形侧耳(Pleurotus pulmonarius),与本实验室中现有的菇菌株序列进行多态...
[会议论文] 作者:黄良水,金群力,蔡为明, 来源:2016中国食用菌产业年会 年份:2016
介绍我国菇生产发展现状:生产基地规模化,生产技术标准化,生产条件设施化,生产模式专业化.从栽培技术、遗传育种等方面综述研究进展,并对其发展前景作出展望....
[会议论文] 作者:柯斌榕,卢政辉,兰清秀,陈发川,吴小平, 来源:福建省科协第十四届学术年会分会暨2014年福建省食用菌学会学术年会 年份:2014
  本文以出菇期易感病的菇菌株与正常菌株作为供试菌株,通过菌株间拮抗实验表明,易感病菌株与正常菌株间具有弱拮抗反应。进一步实验发现各菌株间ITS片段大小相同,采用RAP...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