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7394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1,000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会议论文] 作者:陈治军, 来源:中国文字学会第八届学术年会 年份:2015
通过对"漾"铭文中的疑难字形进行隶定考释,确定了漾公"邵(鹿)"应该就是楚国重臣"昭雎",并考定战国"(都)"地的地望,最后对战国文字中的(后)和(罄)、(涉)字进行了综合...
[会议论文] 作者:孟凡人, 来源:十三特区办事处 年份:2006
明代帝规制和形制布局,一改宋模式而开创新制,从此走上了集中国古代帝之大成的形制布局定型化、标准化的终结之路。...清代入关之后,继承明代典章制度标正统,清代帝亦基本承袭明规制,故明清帝陵寝的形制布局相同或相似之处甚多。...但是,由于时代的不同和两者的民族与文化传统的差异,清代帝又形成了自身的完备体系,因而其陵寝的形制布局也出现了不少有别于明的变化。所以明清帝陵寝既可看作是同一规制下的两个...
[会议论文] 作者:周彤莘,迟国东, 来源:十三特区办事处 年份:2006
十三为代表的十九座帝,为研究明代皇家陵寝的规划和建制提供了大量实物资料,尤其是十三,可以说是中国皇家陵寝的典范,其独具风格的陵寝制度、完美和谐的区整体布局,成为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优秀范例。...历经百年,大多数藩王都没有留下王府、王等建筑遗迹,惟桂林明靖江王留下了保存完整的王府、王等建筑遗迹。目...
[会议论文] 作者:陈京红,张云, 来源:明长营建600周年学术研讨会 年份:2009
本文详细介绍了明十三地下宫殿出土的石质圹志。就圹志的志盖部分、志石部分,志石部分的志及铭的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解读。最后分析了定出土圹志的排版特点以及出土价值。...
[会议论文] 作者:周红梅, 来源:十三特区办事处 年份:2006
在明显兴建的过程中,由于献皇帝陵寝远在安陆,明世宗瞻怀哀痛,于是朝中提出了将显北迁到天寿山安葬的奏议。围绕迁事宜,朝廷大臣又展开了长达十多年的争论,明世宗数次令廷臣集议,久议未决。...
[会议论文] 作者:赵之枫,闫惠, 来源:第十七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 年份:2009
"邑"村落依托帝王陵园而形成与发展,明十三的陆续兴建,为区及其周边地区村落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并且随着北京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邑"村落随之发展。本文基于...
[会议论文] 作者:李旭英,雷, 来源:湖北省中医中药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第二次学术会议 年份:2011
  雷主任医师是成功运用鄂西北中草药为主要成份研制出神农肝病系列制剂。对治疗各种急慢性肝炎、肝纤维化、淤胆型肝炎、肝硬化、脂肪肝、肝癌、肝囊肿、酒精性肝炎等有...
[会议论文] 作者:张雯,, 来源:西夏学 年份:2011
本文利用考古发掘资料研究西夏陵园布局与建筑特点,表明西夏不是模仿宋而建出的。西夏是经过吸收汉族文化、佛教文化、党项族文化,又混合了政治与皇帝个人意志后创造...
[会议论文] 作者:汤晓芳,, 来源:西夏学 年份:2014
2000年10月至2001年10月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和西夏区管理处对西夏区的三号进行了建筑遗存清理发掘,2007年发布了《西夏三号:地面遗迹发掘报告》,1报告称三号出...
[会议论文] 作者:周彤莘[1]迟国东[2], 来源:明清皇家陵寝保护与发展研讨会 年份:2006
十三为代表的十九座帝,为研究明代皇家陵寝的规划和建制提供了大量实物资料,尤其是十三,可以说是中国皇家陵寝的典范,其独...
[会议论文] 作者:王丽梅, 来源:第十八届明史国际学术研讨会暨首届阳明文化国际论坛 年份:2017
<正>一、明十三明十三位于北京市昌平区的天寿山麓,是明朝迁都北京后13位皇帝陵墓的总称。...自永乐七年(1409)五月八日明十三——长玄宫祭告兴工,至清顺治元年(1644)年五月,清廷下令将崇祯帝后所葬的妃子坟命名为"思",十三营建时间长达200多年。...依照营建时间的先后,十三依次为长、献、景、裕、茂、泰陵、康、永、昭、定、庆、德和思。首坐落于天寿山中峰之...
[会议论文] 作者:姚丽蓉, 来源:首届明代帝王陵寝研讨会暨首届居庸关长城文化研讨会 年份:2000
的墓主人是明朝第13个皇帝朱翊钧,他10岁称帝,20岁就为自己筹备事,21岁便选定了址,并着手建造陵墓,本文就定的营建、定陵寝建筑的特点作了介绍....
[会议论文] 作者:化蕾,, 来源: 年份:2009
是十三中第十一个修建的陵墓,是光宗朱常洛皇帝和皇后郭氏、氏、刘氏合葬墓。光宗皇帝在位仅29天,当时明朝处于经济衰退时期,但是在庆的修建上是有特点的。明庆...
[会议论文] 作者:郭青林, 王旭东, 李最雄, 王昌丰, 张鲁,, 来源: 年份:2004
本文通过对西夏王六号保存现状、存在病害的全面调查,指出六号主要存在墙体坍塌、冲沟发育、墙面大片状剥离、干缩开裂、墓道下陷、洪水冲刷和人为破坏等问题。通过对...
[会议论文] 作者:刘向阳,, 来源:唐史论丛 年份:2008
开创唐代帝王"因山为"埋葬制度而著称的唐太宗李世民昭,在中国古代帝王陵寝制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千百年来,诸多研究中国古代帝王陵寝制度的史学者对号称中...
[会议论文] 作者:娄昭,李娜,祝炜平, 来源:2010年中国历史地理国际学术研讨会 年份:2010
南北宋布局与五音姓利的堪舆思想密切相关,但是北宋完全按照该理论布局,而南宋在为孝宗皇帝选时就被朱熹所反对,从而以后的陵墓布局与五音姓利思想相去甚远。北宋和南宋...
[会议论文] 作者:刘佳琦,张磊,梁源,王欢,张博文,高思琪, 来源:2022-2023中国建筑学会论文集 年份:2023
本文为例,开展了西安陵墓类大遗址及其周边城市空间发展调研(包括无人机航拍)和空间使用适宜性评价(SD法)。...从城空间结合视域,探索西安陵墓类大遗址保护更新融入城市设计规划的路径,使之契合城市空间发展,实现"城结合"。...
[会议论文] 作者:刘雷,林楚燕, 来源: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年份:2011
中国西安,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文物古迹密布,仅周边帝王陵墓就多达120多座.其中,由五原帝和西安东南(霸).杜(汉宣帝陵墓)共同组成的西汉帝群,形成围绕汉长安城的独特空间布局,在历史、科学、...艺术等方面具有突出的群体价值.2009年,伴随着西安曲江新区二次扩区,杜遗址逐渐进入城市发展版图,遗址保护危机客观存在.在这一背景下,文章创新文化遗产保护理念,提出"打造世界旅游新地标"的发展目标...
[会议论文] 作者:张文博,李, 来源:2017年全国中医肿瘤青年论坛 年份:2017
教授认为,癌病的发生与机体抵抗外邪能力密不可分,五脏虚损是癌病发生发展的内在根本,扶正法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力,减轻化疗产生的胃肠道不良反应,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生存期....
[会议论文] 作者:武家璧, 来源:2017年三山五园区域文化认知与传播学术研讨会 年份:2017
《水经注》卷14载有西晋元康五年(295)所立刘靖碑,记述了戾堰的三次修建和改造工程及其发挥的巨大作用。...第一次修建在曹魏嘉平二年,镇北将军刘靖“立遏于水,导高梁河,造戾遏,开车箱渠”等,其《遏表》详述“戾遏”工程的具体做法,这里提到了“主遏”“水遏”“北岸”“水门”“长岸”“石渠”等设施,形成了堰为中心枢纽的新水系...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