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5616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67,44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68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蒋树卿, 来源:黑龙江史志 年份:2004
泉州承天寺是泉州最富盛名的佛教寺庙之一,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财富,明天启张瑞图书“承天寺十奇诗”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期刊论文] 作者:刘和芳, 来源:黄河文学 年份:2004
无风的夜晚,夏桂香得更浓郁了.这香气来自承天寺.那时,我家就在寺的近处,我们这座楼房伸出去的阳台,几乎可以触摸到它.有风的夜晚,寺内塔上的风铃在唱着歌,在扑朔迷离的灯光...
[期刊论文] 作者:伍文林, 来源:古籍研究 年份:2004
《南史·何承天传》记载'(逊)八岁能赋诗,弱冠,州举秀才,南乡范...
[期刊论文] 作者:张涛, 来源:齐鲁学刊 年份:2004
在钱大昕的经史考据成果中,不乏积极的义理探索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对佛教轮回说的批判,就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钱大昕此举继承和发展了何承天、范缜以来的朴素唯物论和无神论...
[学位论文] 作者:曾祥波,, 来源:中国苏轼研究 年份:2004
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写道: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期刊论文] 作者:夏守柱, 来源:阅读与鉴赏(初中版) 年份:2004
《记承天寺夜游》(中学语文新教材八年级上册)全文仅八十余字,作者以极其简洁的文笔,写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作者无法入睡,到承...
[期刊论文] 作者:周亚非,, 来源:新闻爱好者 年份:2004
他写的《记承天寺夜游》,就是一篇历久不衰、影响广泛的名作。在这篇总共只有八十三字的游记小品里,作者...
[期刊论文] 作者:周亚平, 钱扬珍,, 来源:语文月刊(学术综合版) 年份:2004
教学中,老师们往往把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定位于记游叙事,抓时间、地点、人物,理行程的变化,谈写景的精妙。教材配套的教师用书亦描述为"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
[期刊论文] 作者:殷秀德,, 来源:语文学习 年份:2004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之佳作,每每读起,皆为其曲折情感所感叹。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坡文多微妙语,其论文则‘快’,曰‘达’,曰‘了’,正为非此不足以发微阐妙也。"...
[期刊论文] 作者:, 来源:工会信息 年份:2004
1420年,蒯祥设计的皇城正门竣工,叫"承天门",为黄瓦飞檐3层楼式的...
[期刊论文] 作者:陈雁,, 来源:中国教师 年份:2004
《记承天寺夜游》全文寥寥百字,读来却是言既简而意深微,尤其是字里行间蕴涵的微妙而复杂的情感,值得细细品味。但仅凭单纯的字词翻译和词句分析很难让初二同学领会,尤其...
[期刊论文] 作者:李珊珊,, 来源:散文百家 年份:2004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经典之作,也是初中语文教材中一篇重要的课文.众多一线教师都曾对这篇课文的讲解进行过研究和打磨,其中不乏余映潮等名师.本文以郭楠老师执教的《记...
[期刊论文] 作者:宁剑,, 来源: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年份:2004
因此,本文结合《记承天寺夜游》一课的教学实践,对读写结合视角下以小组合作方式进行的微...
[期刊论文] 作者:本刊编辑部,赵茜, 来源:文明 年份:2004
从封建帝国至高无上的标志到共和国的象征, 几百年来,天安门静静地伫立在中华大地上。它的兴衰荣辱和每个中国人息息相关, 我们为它歌唱、为它祝福,因为它永远是我们祖国的标...
[期刊论文] 作者:邓孔昭, 来源:台湾研究集刊 年份:2004
1661年,郑成功将已收复的台湾赤崁地方改为"东都明京",并在台湾设立了承天府和天兴、万年二县.1664年,郑经改"东都"为"东宁".郑成功为什么要在台湾设立"东都"和"承天府"?郑经...
[期刊论文] 作者:, 来源:文史天地 年份:2004
天安门是明清两代北京皇城的正门,始建于明朝永乐十五年(1417年),最初名"承天门",寓"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清朝顺治八年(1651年)更名为天安门。天安门城楼由城台和...
[期刊论文] 作者:, 来源:当代学生 年份:2004
《记承天寺夜游》答案与提示: 1.F 2.D 3.B 4.A 5.E 6.C 7.苏东坡夜游承天寺后,以极精练传神之笔,摹写清寂空明之月色,及其对闲适淡雅之美的领悟和追求。张宗子于西湖深夜观...
[期刊论文] 作者:李荣华, 来源:中华诗词 年份:2004
华清池内承天赐,何致君王入剑关?...
[期刊论文] 作者:王雨冰,, 来源:中学语文教学 年份:2004
【教学目标】1.通过自学和互学,借助注释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2.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借助联想和想象,了解写景句的特点,感知"凡景语,皆情语"的作...
[会议论文] 作者:费克光, 王玉祥,, 来源: 年份:2004
众所周知,儿童时期受到的影响能够凝结为人的行为方式,并能在很大程度上解释成年人的活动。明世宗在大礼议这一特别事件乃至在他统治下的四十四年(1521—1565年)间的所作...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