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6929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121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张威,蒋惠源,阮长耿, 来源:苏州医学院学报 年份:2004
注射百白破疫苗引起因子X缺乏一例江苏省血液研究所张威,蒋惠源,阮长耿获得性因子X缺乏症在临床上多见于维生素K缺乏,往往是多种因子同时缺乏,而单一因子x缺乏较少见。由于注射疫苗引...
[会议论文] 作者:阮长耿,, 来源: 年份:2004
~~...
[期刊论文] 作者:阮长耿, 来源:中国循环杂志 年份:2004
血栓栓塞性疾病及其并发的病变,是最常见的死亡病因之一,且其发病率仍在不断上升。血小板作为血栓的主要组成成份,在血栓形成中,特别是在动脉血栓和微血管血栓形成中,起着关键作用......
[会议论文] 作者:阮长耿, 来源:第八次全国血液学学术会议 年份:2004
血小板数量减少是出血性疾病最常见的病因.单纯血小板减少症按病因分为血小板破坏增加、血小板生成减少和血小板分布异常.本文分别介绍了其发病机制及诊断治疗....
[会议论文] 作者:阮长耿,, 来源: 年份:2004
一、血小板黏附、活化在血栓形成中的重要性在生理性止血及动脉血栓形成过程中,血小板粘附到暴露的血管内皮下基质并发生血小板活化是血栓形成的起始阶段,进而产生血小板...
[期刊论文] 作者:阮长耿,, 来源:医学研究通讯 年份:2004
血小板在止血与血栓形成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血小板表面含有丰富的膜糖蛋白,它们介导血小板的粘附、活化和聚集,最终形成血栓,成为血栓性疾病的发病基础。血小板膜糖蛋白的表...
[期刊论文] 作者:阮长耿,, 来源:江苏科技信息 年份:2004
正常人体拥有完善的生理性止血机制.在血管受损部位血小板发生粘附、聚集,凝血系统被活化,最终在损伤局部形成止血栓.血小板作为血栓的主要组成成份,在血栓形成中起着关键作...
[期刊论文] 作者:阮长耿, 来源: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年份:2004
在机体内,血细胞间或血细胞与血管内皮间的相互作用主要由粘附分子介导来实现.粘附分子的作用广泛,涉及细胞的粘附、迁移、分化和信号传导等,它们维持血细胞的正常结构并协助...
[期刊论文] 作者:阮长耿, 来源: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 年份:2004
[会议论文] 作者:阮长耿;, 来源:全国血液学实验室诊断与临床学术会议 年份:2004
血小板在止血与血栓形成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流行病学研究显示,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包括人群的遗传易感性、环境因素的长期影响以及一些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脂质血症和高...
[会议论文] 作者:阮长耿,, 来源: 年份:2004
1 血小板粘附机制在正常循环血液中,血小板处于静息状态,而在某些生理状态或病理状态下,血小板可被激活,发生变形、粘附、聚集和释放反应。血小板与非血小板表面的粘着称为血...
[期刊论文] 作者:王迎春,阮长耿, 来源:江苏临床医学杂志 年份:2004
目的:观察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合并肿节风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疗效,研究肿节风在ITP中的治疗作用.方法:初治ITP患者2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小剂量糖皮质激素+肿节风...
[期刊论文] 作者:韩悦,阮长耿, 来源:国外医学 年份:2004
凝血反应是一个复杂的信号级联过程,凝血酶在其中占有核心地位.凝血酶调节血小板聚集、释放与内皮细胞活化,在血栓与止血中作用巨大.凝血酶活化血小板主要通过其表面一个G蛋...
[期刊论文] 作者:阮长耿,余自强, 来源:临床血液学杂志 年份:2004
血管性血友病(von Willebrand disease,VWD)是最常见的遗传性出血性疾病[1],以反复皮肤、黏膜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由于VWD在临床表现上有较大的异质性,在诊断上依赖特殊实验...
[期刊论文] 作者:庞爱明,阮长耿, 来源: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年份:2004
目的对绿茶的主要成分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对血小板聚集、人富含血小板血浆产生TXB2、P-selectin以及血小板膜糖蛋白P-selectin表达水平的影响进行研究,探讨EGCG...
[期刊论文] 作者:高维强,阮长耿, 来源: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 年份:2004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vWF-cp)可将大分子量的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多聚体水解成为生理状态下的小分子肽段。vWF-cp活性的异常或vWF对该酶敏感性的增加均影响vWF多聚体的...
[期刊论文] 作者:唐晓文,阮长耿, 来源: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 年份:2004
化疗及造血干细胞移植可明显改善多数恶性血液病患者的预后,但随之产生的获得性中性粒细胞减少及免疫缺陷可引发致命的系统性真菌感染.因此早期诊断和经验性抗真菌治疗,成为...
[期刊论文] 作者:戴克胜,阮长耿, 来源: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年份:2004
血小板是血液中三大有形成分之一,在止血和血栓形成中起重要作用.血小板在血管壁破损处修复损伤,起到生理性止血作用;而血小板在受损血管表面(如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的聚集...
[期刊论文] 作者:邵波静,阮长耿, 来源:血栓与止血学 年份:2004
血小板粘附于受损血管壁或受诱导剂作用而活化时,通过向细胞外出芽方式形成囊泡而释放或伪足断裂而形成血小板微颗粒(platelet microparticles,PMP).PMP体积小于正常血小板但...
[期刊论文] 作者:胡晓慧,阮长耿, 来源:国外医学(生理、病理科学与临床分册) 年份:2004
基质金属蛋白酶 (MMPs)是包含至少 2 6个成员的酶家族。它们除降解细胞外基质外 ,还可以作用于其它的蛋白激酶、细胞趋化分子、生长因子、生长因子连接蛋白以及细胞表面分子...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