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6714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39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吴树仁,陈庆宣,汪稔,郭见扬, 来源:地质力学学报 年份:1996
滑坡灾害预测模型对比分析①吴树仁陈庆宣(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汪稔郭见扬(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滑坡灾害预测研究,自80年代以来取得了长足进展,无论是空间预测、...
[期刊论文] 作者:, 来源:岩土力学 年份:1986
我所郭见扬同志写的“计算器语言程序及应用”一书已由“湖北省科技出版社”出版。读者可到各地新华书店购买,亦可同我所情报室或作者本人联系购买。该书共九章,第一章总述;...
[期刊论文] 作者:郭见扬, 来源: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年份:1995
南沙群岛(外国人称为斯普拉特利群岛)系我国领土的最南部分,但不少情况鲜为人知,本文简要介绍其地质地基情况,以引起同行注意。...
[期刊论文] 作者:郭见扬, 来源:土工基础 年份:1996
本文记述了室内小模型试验,测定不同条件下砝码落地时冲击力,同时收集了一个砂袋落体冲击力实测资料和现场旁锤锤底的动应力实测值,与从动量定理导出的计算冲击力公式结果作了比......
[期刊论文] 作者:郭见扬, 来源:土工基础 年份:2001
夯沉有实夯型(夯实型)与虚夯型(非夯实型)之分:文中给出夯沉与夯实间的函数关系,虚夯时,这种关系被打破,同时出现地面异动,欲使夯击范围各处土体密实程度均一,以采用"末击(或...
[期刊论文] 作者:郭见扬, 来源: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年份:1998
参渗透变形中的管涌讨论,阐述了它的本质和成因,讨论了坝身结构和地基结构对发生管涌的重要作用,并指出今后的防汛堤坝险象环生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水泡”,而是存在坝身结构和地基......
[期刊论文] 作者:郭见扬, 来源:岩土力学 年份:1991
采用常规的刚体极限平衡方法对岩坡稳定性进行评价的主要缺点之一,就是对整体评价的结论掩盖了岩体内部潜在危险区和相对稳定区的差别。文中首先研究了分块的稳定性,对剩余下...
[期刊论文] 作者:郭见扬, 来源:岩土力学 年份:1989
本文介绍了1988年12月在成都召开的第三次全国工程地质大会上有关土体工程地质特性专题讨论的内容,并对在我国分布较广的和比较特殊的土类,如黄土、膨胀土、分散土、红粘土、...
[期刊论文] 作者:郭见扬, 来源:土工基础 年份:1994
我国89年颁布的“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J7—89(后面简称89规范)规定按标贯击数N(即N63.5)或按轻便触探击数N10可确定地基承载力。用标贯和用动力触探选定土层力学特性确有优点,比较简便,信息量多,对于不......
[期刊论文] 作者:И.Г.рабчноъц,郭见扬,, 来源:土工基础 年份:1992
建筑场地地面下8-12m为黄土状湿陷性亚砂土和亚粘土,其下为非湿陷的亚粘土和粘土,土质条件属Ⅱ级自重下湿陷量可达16-36Cm。最初设计拟建多层土质垫层地基,即挖深8-10m...
[期刊论文] 作者:郭见扬, 来源:土工基础 年份:1996
本文借助于物理学上碰撞理论,夯能沿深度分配公式,阐述了增加击次,增大夯捶质量对增大夯实深度的作用和机理,论述了砂性土比粘性土容易达到较大加固深度的原因。...
[期刊论文] 作者:郭见扬, 来源:土工基础 年份:1997
讨论了夯坑地面沉降特征,夯击时贯入度以及在第Ⅱ阶段贯入度衰减缓慢,地面无明显隆起等是夯能充分发挥的反映,强夯地基有双层杵构造,上层为强烈夯实层,下层为弱夯实层,后者受到低周......
[期刊论文] 作者:郭见扬, 来源:土工基础 年份:1997
提出一个强夯中土体被夯实的全过程模型,讨论了两个极限孔隙比问题,指出未饱水土强夯夯实的极限孔隙比受制于土的初始含水量W0,并与毕生是Gs和界限饱和度Sr有关。大体为e=W0.Gs/Sf。饱和土夯实的......
[期刊论文] 作者:郭见扬, 来源:土工基础 年份:1996
本文简要的介绍了波动理论,振动的传播就是能量的传播。沿途各点波的强度及其沿途的变化可用沿途各点的振幅的大小及其变化来表示。夯锤下存在一维波动,它决定了夯坑下夯实体按......
[期刊论文] 作者:郭见扬, 来源:土工基础 年份:1999
在粘性土场地,同时用核子密度仪和传统试验室两种方法测出土的密度和湿度加以对比,说明,核子密度仪测出的结果令人满意。文中认为对土方工程应推荐采用核子密度仪。认为核子密度......
[期刊论文] 作者:郭见扬,, 来源:土工基础 年份:1982
1981年宜城县决定成立“岩土工程测试仪器设备厂”,并呼吁省、市土建学会(土工基础委员会)予以支持。同年,在土建学会推荐下,他们与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签订了“双...
[会议论文] 作者:郭见扬, 来源:第三次全国工程地质大会 年份:1988
[期刊论文] 作者:郭见扬, 来源: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年份:1989
一、黄土 我国黄土面积达63万km~2,厚度居世界之最(兰州附近黄土厚413m据张原丁文)。100年以前中国黄土就受到地质学家们的注意,但对黄土工程地质特性研究主要是1949年以后,...
[期刊论文] 作者:郭见扬, 来源: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年份:1989
一、黄土 (一)划分为新黄土、老黄土是合适的。老黄土即Q_1和Q_2黄土,新黄土即Q_3和Q_4黄土,二者间有明显不整合面,且二者的工程地质特性差异明显,新黄土密度低、有孔洞,一...
[期刊论文] 作者:郭见扬,, 来源: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年份:1958
第四纪疏松粘性土,特别是黄土,因水浸湿而产生沉陷的现象,我们称之为湿陷现象。湿陷的产生往往伴随着建筑物的破坏,例如使建于其上和筑于其中的堤墙及基础破坏,使路基下沉,...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