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6445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11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郑筱筠,, 来源:民族文学研究 年份:2001
《召树屯》故事在云南傣族地区有 9种版本。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除与民间口传文学的变异性特征有关外 ,贝叶经是其主要原因。由于贝叶经作为《召树屯》故事的原初载体本身在不...
[期刊论文] 作者:郑筱筠,, 来源:学术探索 年份:2001
在中国 ,观音信仰现象在民间非常普遍。本文力图从观音信仰理论层面来剖析其流行的原因。认为此原因是复杂的 ,有其佛教系统内部本身的原因 ,更重要的是因为它契合了中土以儒...
[期刊论文] 作者:郑筱筠,, 来源:学术探索 年份:2001
白族本主神系接纳了一部分佛教神祗 ,从而形成这一部分佛教神祗以佛教神祗和本主神祗的双重身份在大理地区被佛教徒和本主信徒同时崇奉 ,却未引起任何宗教冲突的奇异现象。究...
[期刊论文] 作者:郑筱筠, 来源: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6
博士生导师陈允吉教授陈九吉教授,男,1939年4月生,江苏无锡人。196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并留校任教。1982年晋升炎副教授,1991年晋升为教授,1993年任博士生导帅。陈先生早年帅从陈子展、王运熙教授学......
[期刊论文] 作者:郑筱筠, 来源:云南社会科学 年份:2000
[期刊论文] 作者:郑筱筠,, 来源:博览群书 年份:2001
汉族和白族龙文化在起源上具有某种历史关联,而在其各自的发展轨道上,白族龙文化与汉族龙文化再次表现出历史的相似性特征——均受到了印度佛教龙文化的影响。但是,由于汉族...
[期刊论文] 作者:郑筱筠, 来源:社会科学 年份:1998
[期刊论文] 作者:郑筱筠, 来源:云南社会科学 年份:2001
本文认为傣族地区流传的《召树屯》故事是以印度题材为主要来源,巴利语贝叶经书、民间口传故事及“赞哈”演唱的手抄本为其传播载体,小乘佛教多次输入到傣族居住区,时间、空间的......
[期刊论文] 作者:郑筱筠, 来源: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1
观音造型中出现的净瓶、杨枝 ,并非人们的任意安设 ,而是有其深厚的中印民俗文化涵义。究其实 ,与祈雨 (水 )功能和驱邪功能密切相关...
[期刊论文] 作者:张佐邦,郑筱筠, 来源:思想战线 年份:2000
文学作品的结构层次应该是由语言符号层、意象符号层、意义意蕴层和生命意识层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其中 ,生命意识层是其最深层次。The structural level of literary wor...
[期刊论文] 作者:郑筱筠, 赵伯乐, 牛军,, 来源:思想战线 年份:2001
白族自古就有拜龙习俗。佛教传入后 ,白族龙文化逐渐分裂为龙神崇拜和龙本主崇拜。佛教龙文化也因其与白族固有龙文化的核心意识原始水神观念相契合 ,开始为白族人民喜爱 ,并...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