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7321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56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会议论文] 作者:朱靖华,, 来源: 年份:2004
"苏、辛词派"历有争议,近年则几被众学者所否定。其理由:一是苏、辛风格,时代不同, 造诣各异,故不能构成词派:二是"豪放"概念本身粗疏过时,无存在价值,故不会有"苏、辛豪放词...
[期刊论文] 作者:孙兰廷,, 来源:语文学刊 年份:2004
文学史上“苏辛”并称,由来已久。南宋以后就“世以苏辛并称”了。刘辰翁在《辛稼轩词序》中说:“嗟乎,以稼轩为坡公少子,岂不痛快灵杰可爱哉!”他在这里把辛弃疾比作苏...
[期刊论文] 作者:崔宝玲,, 来源:语文学刊 年份:2004
同是天涯沦落人──谈苏辛词共同的意念和感情崔宝玲一、问题的提出苏辛同为豪放派大家,都有多样化风格,历来评论却多说苏辛词的不同。比如,"苏辛并称,东坡天趣独到处,殆成绝指,而苦...
[学位论文] 作者:夏宁,, 来源: 年份:2004
苏辛二人之词另辟蹊径自成一家,这便是自宋代起便被人常常提到的“豪放派”,所谓“豪放派”是由苏轼首先发其端,然后由稼轩承其流,既然被归为一派,那么苏辛二人必定不是各自独立的...
[期刊论文] 作者:陈伟燕,, 来源:名作欣赏 年份:2004
苏轼和辛弃疾作为宋朝词坛上的领袖人物,同以豪放著称,对词的发展有着重要贡献,故文学史上历来以"苏辛"并称。然此二人,虽然是文学上的集大成者,却是官场上的失败者。起起落...
[期刊论文] 作者:李森,, 来源:北极光 年份:2004
苏轼和辛弃疾为两宋词坛上的重要人物,二人并称"苏辛"。他们的豪放词有其相似之处,二人词中都有的伤感之情和豪放旷达风格,他们都对豪放词进行了继承和发展。同时,他们的豪放...
[期刊论文] 作者:孙宗英2018年1月5日, 来源: 年份:2004
苏辛词中数量丰富的白发书写呈现了二人多层次的生命意识,是其词诗化特征的重要构成因素.书写的具体方式有意象组合、时空剪辑和虚实相生等途径,意象组合以青山、花等象征永...
[会议论文] 作者:王作良,, 来源: 年份:2004
而在论述苏、辛词时,顾随又继承了清人周济等人的观点,用"当行"、"自在"的观...
[期刊论文] 作者:骆同彦,, 来源:名作欣赏 年份:2004
一王苏辛的小说叙事有一种理所当然的霸道。既不需要铺陈,也不需要交代,一切无须出处,似隔空而来,却又来得理直气壮,不容怀疑。而在她那从容舒缓又不乏碰撞跌宕的叙事节...
[期刊论文] 作者:, 来源:中国远程教育 年份:2004
卷首教改特区/苏辛(1-1)诚信缺失/苏辛(2-1)无可回避/苏辛(3-1)特色危机/苏辛(4-1)评估在即/苏辛(5-1)边缘地带/苏辛(6-1)前沿课题/苏辛(7-1)注重内涵/苏辛(8-1)特种部队...
[期刊论文] 作者:李书文, 来源:中华诗词 年份:2004
自古诗人享大名,苏辛李杜奈谁争。可怜输我三分福,未历风驰隧道行。...
[会议论文] 作者:陈祥耀,, 来源: 年份:2004
张端义《贵耳集》说:"杜诗柳同,皆无表德。"刘熙载《艺概》说:"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也。若其豪放之致,则时与太白为近。"又说:"词品喻诸诗,东坡...
[期刊论文] 作者:段晓静, 来源:北方文学(下旬刊) 年份:2004
苏轼和辛弃疾是中国词史上豪放派两位最杰出的代表,他们的豪放词又都产生于人生与社会、理想与现实尖锐的冲突的人生背景之下。然而,苏轼豪放的背后表现出的是乐观、旷达、逍遥......
[期刊论文] 作者:魏捷, 来源:上海道教 年份:2004
又返故乡镇江,日游城市山林,东吴旧都;夜读苏辛史诗、魏氏宗谱。怀古追终,竟不成寐。起坐披衣走笔,凑成俚句若干,谬称“自度曲”。...
[期刊论文] 作者:詹文君, 来源:浙江师范大学学报 年份:2004
苏轼和辛弃疾同为豪放派的代表,他们的创作风格具有许多相似之处,人们也常常以'苏辛'并称.本文着重论述了他们词创作的不同之处....
[期刊论文] 作者:任小行, 来源:河南中医 年份:2004
辛弃疾(1140~1207年),南宋大词人,与苏轼并称"苏辛".著作有等.其词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风格多样.辛弃疾的药名词二首即是其多样风格...
[期刊论文] 作者:刘石,, 来源:文学遗产 年份:2004
对苏词的音律问题、体制问题、风格问题、苏辛之别、苏柳关系问题,以及苏词创作的性格因素和心理因素作了分析和探讨。在此基础上,重新审视和评...
[期刊论文] 作者:, 来源:中华诗词 年份:2004
苏辛才气,柳周风月,都到眼前舞。繁华寂寞如飘缕,唯有妙词挥不去。秋月春花寻几度。一声惊叹,似曾相识,却在回头处。...
[期刊论文] 作者:苏辛,, 来源:中国远程教育 年份:2004
"教亦多术"语出《孟子·告子下》,大意是说教育有多种方式方法。其实,"教亦多术"应该是个教育常识,遗憾的是在各级各类教育的教学实践中,对这样的常识似乎都缺乏足够尊重...
[期刊论文] 作者:苏辛,, 来源:中国远程教育 年份:2004
《教育规划纲要》将"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单列一章,强调"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据悉,有关方面正在加紧编制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并强...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