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6163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10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肖伟胜, 来源: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4
本文主要探究了在知识全球化的语境下,文学研究如何应对业已发生巨大变化的文学现象.文章认为,从人类学与文学这两个学科的交叉重叠地带或许能寻找到重审文学新的现象的契机,...
[期刊论文] 作者:肖伟胜,, 来源:文艺争鸣 年份:2004
引言罗兰·巴尔特《S/Z》对巴尔扎克的小说《萨拉辛》进行了解构式阅读和批评,它是在"作者之死"后,力图构建以读者为中心的阅读理论和展示阅读演绎过程。我们可以说,《S/...
[期刊论文] 作者:肖伟胜,, 来源: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4
罗兰·巴尔特认为传统文学活动构造了一个以"作者"为中心的"写作神话",为了解蔽这个资产阶级神话,他提出了"作者之死"的论断;于是,作者就转变为"抄写者",与此相应,作品就成了...
[期刊论文] 作者:肖伟胜, 来源:唐都学刊 年份:2004
从区域文化的角度看,张新泉的诗歌集中地体现了滋养他的巴蜀文化的精神特质,即在坚守边缘化的写作立场上创造出充满巴蜀传统感伤和温情的"新现实主义"诗篇,从而形成了文火般...
[期刊论文] 作者:肖伟胜, 来源:当代文坛 年份:2004
如果说"诗是一种种族的触角"(庞德语),那么,当诗人自己的精神和他所描述的民族生活和事迹所由产生的那种精神根本不同时,那就会出现一种分裂现象.作为来自彝族的诗人吉木狼格...
[期刊论文] 作者:肖伟胜,, 来源:山东社会科学 年份:2004
继承了马克斯·韦伯悲观主义批判传统的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在现代性工具理性的宰制下,单调、重复、刻板、乏味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主音调,它逐渐成为扼杀生命诗意、窒息人们自...
[期刊论文] 作者:肖伟胜,, 来源:学术月刊 年份:2004
回顾新中国七十年大陆文化研究的发展历程,以1990年代中期以伯明翰学派为代表的英国文化研究传入为界,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在这之前的文化研究主要聚焦于研究传统经典文本或...
[期刊论文] 作者:肖伟胜,, 来源: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4
为了疗救现代性所带来的日益严重的社会疾病,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主张复苏以酒神精神为根基的审美的悲剧文化,将生命本能从理性的压制下解脱出来,倡导超于善恶之外、享受...
[期刊论文] 作者:肖伟胜,, 来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年份:2004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Back to yield...
[期刊论文] 作者:肖伟胜,, 来源:中国比较文学 年份:2004
在知识全球化的现今,文学毋庸置疑地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随着现代传媒的革命性变革,以印刷术为基础的书面文学阅读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被电子媒介的图象多媒体传播模式所取...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