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6386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1,000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林炜, 戈平, 来源:浙江中医杂志 年份:2022
平从事耳鼻喉中西医结合临床及科研工作近30年,尤其在辨证论治鼻鼽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临床上收效较好,现整理戈平辨证治疗鼻鼽医案三则,以供临床借鉴。...
[期刊论文] 作者:王昌忠, 来源: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22
中国古典诗学对于“诗志”之“”的阐述,主要着眼其功用、方式和特性三方面。...功用方面聚焦的是其成就志的表露、达成志的显现的作用,包括提出言的功用即在传志、勘探与志的关系、阐明言怎样的志等;方式是以达志为目标又顾及诗歌艺术的特殊性来要求、规约语言策略、技艺;特征主要包括关联于“...中国古典诗学探讨“诗志”之“”,基本上是紧扣、围绕着“志”展开的。...
[期刊论文] 作者:蔡彦峰,孙银莎, 来源: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22
东晋以来士人出家渐多,僧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出现于诗坛,形成了带有群体特点的诗歌创作风气.东晋僧诗几乎都为五体,在东晋前中期四体盛行、五诗陷入低谷的背景下,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东晋诗僧群出自中下层家族...,比较自然地继承了源自寒素阶层的汉魏五诗传统,并进一步融合山水、佛理、仙道等内容,开启了晋宋五诗新的风格,成为晋宋诗歌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随着士僧交往的深入,东晋诗僧群以其五诗创作实绩,改变了士人以五为俗体的观念...,重新开启了五诗创作风潮,具有建构五诗史的意义.在以玄诗为主流的东晋诗史之外...
[期刊论文] 作者:夏德靠, 来源: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22
《庄子》“三”中的“寓言”“重言”主要以文体的形式存在,而“卮”的样态则相对较复杂,大体呈现三种面相:“卮”首先作为一种言说姿态存在,这种意义上的“卮”主要继承“优语”传统,俳优言说通常呈现谐隐滑稽的特征...,最终使《庄子》文本弥漫“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其次,《庄子》“寓言”“重言”呈现“藉外论之”的文体特征,而作为文体意义上的“卮”则承继“合语”的言说特征,表现为对“道”的直接言说,具体指...《庄子》中那些直接论述性的文本;最后,《庄子》借鉴俳优散漫言说的方式,赋予“卮”独特的文本结构...
[期刊论文] 作者:傅道彬, 来源:名作欣赏 年份:2022
引言:由盛酒器引发的卮rn“卮”的意义是由酒爵、酒杯引发的....“卮”一词出自《庄子·寓言》,“卮”与“寓言”“重言”连在一起,并称为“三”,所谓:rn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日出,和以天倪.寓言十九,藉外论之.……重言十七,所以已也,是为耆艾....……卮日出,和以天倪,因以曼衍,所以穷年.rn“寓言”是故事是比喻,故事是具有比喻意义的,存在着喻体与本体的关系,强调走出自身来说明自身,以一件事情说明另外一件事情,所以庄子说寓言是“藉外论之”.这里庄子打了一个比喻...
[学位论文] 作者:刘一璠, 来源:山东大学 年份:2022
作为当代著名作家,以丰富独特的创作蜚声文坛。四十年来,围绕其小说、剧作、散文等一系列作品的研究蔚为大观,但对于莫作品的序跋研究却比较薄弱。...莫序跋表现多样,涉及自序跋、他序跋、代序跋等丰富内容,却一直未能得到系统研究与阐释。论文对于莫序跋的研究分为三章:第一章立足他者视野中的莫序跋,以期还原时代文学。...一方面,以丛书序言呈现莫在时代变化下的坚守与探索,还原其文学历程中的成长与定位,展现出...
[期刊论文] 作者:张宏波,王洪, 来源: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22
乾嘉学者张惠,在有清一代经学史、文学史上皆有重要地位.其经学、古文、词学作品,受到历代评家和选家的重视.至于张惠诗,严迪昌在《清词史》中:“张氏一生未有诗作”,加之张惠诗鲜有现世,也进一步加深了学界...“张惠无诗”的印象.今有《阳湖张惠先生手稿》所存《茗柯应酬诗》14首,庶可弥补张惠文学研究中的缺失,展示更为完满的张惠文学形象,亦可为张惠生平研究提供新的线索与佐证.通观其诗,可知张惠于诗,...
[期刊论文] 作者:杨建华, 来源:中学生天地(C版 年份:2022
<正>中国古诗中为什么少六诗?留意古典诗歌体式发展的同学可能常会有这样的疑惑。...中国古典诗歌,四诗,有《诗经》和曹操诗为代表,其艺术成就独步天下;五诗,前期有《古诗十九首》和陶渊明诗为代表,所取隆名震古烁今;七诗,其经典作品则更是数不胜数;唯独六诗,似乎爹不疼娘不爱,既不入作者法眼...六诗的真实状况或窘况是:...
[学位论文] 作者:李嘉轩, 来源:聊城大学 年份:2022
“后诺奖时代”这个时间复合词,在中国文学界和学术界,可专用于对莫这个作家的研究中,因为莫是中国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2012年,莫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忙于各种事物,很难重新进入文学创作的状态中。不过,莫始终没忘记自己作为作家的立身之本。...经过几年调整,从2017年起,莫言重新发表作品,“后诺奖时代”的莫打破了“诺奖魔咒”。从2017年到2022年,莫连续发表了文类多样的多篇文...
[学位论文] 作者:唐小茜, 来源:贵州大学 年份:2022
《选学胶》是清代《文选》研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部综合性著作,是张云璈笃志励学、淹贯群书,耗费几十年光阴熔铸而成的心血之作,也是张云璈《文选》研究作品中唯一一部保存完整的著作,对后人了解、考察、总结张云璈的选学思想有着重要意义...但目前学术界对《选学胶》的关注不多,价值挖掘甚少。本文以《选学胶》1242个条目为研究对象,用文本分析法、比较...
[期刊论文] 作者:李光贞, 来源:外国语文 年份:2022
1990年,藤井省三翻译的《秋水》出版,也成为日本最早的莫文学译介者之一.藤井省三在翻译莫文学之初,就显示出对莫文学价值的清晰认识和深厚的文学批评张力.1991年,藤井省三对莫文学“魔幻现实主义...”的评价,与21年后授予莫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基本一致.藤井省三关注莫文学的发展,在将莫文学译介到日本方面,保持了高度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期刊论文] 作者:李嘉轩, 来源: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年份:2022
《火把与口哨》收录于《晚熟的人》小说集中,是莫于2020年创作的小说。在小说中,莫将小说背景复归于乡村,围绕高邦与顾双红等一系列人物的命运展开讲述。...在具体讲述过程中,莫运用精湛的叙事笔法,呈现出鲜明的叙事特色,同时巧妙设置篇名,展现人物身上的人性美。...
[期刊论文] 作者:赵娟, 来源:四川教育 年份:2022
思共生的语文学习,不仅致力于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更强调改进思维发展的过程,完善学生的人格修养。...在积极的言语实践活动中,教师可通过“学情诊断,置身情境;任务驱动,搭建支架;思辨探究,关联比较;场域延展,迁移运用”等操作策略,引导学生感言启思、咏深思、品疑思、拓活思,发展语言,提升思维,达到语言与思维的和谐共生...
[期刊论文] 作者:梁天颖, 来源:青年文学家 年份:2022
与意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对重要范畴,与意之辩探讨的就是语言和思想的关系.它大体上说起于先秦,经过秦汉的不断发展,而后盛于魏晋.将汉朝时普遍盛行的意观与魏晋时期知识分子所持意观进行比较,我们可以发现魏晋人的意观虽然是在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但它的意观与汉朝大相径庭.透过这种差异,我们可以观察到儒家学说地位的变化....
[期刊论文] 作者:过常宝, 来源: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22
《尚书·尧典》“诗志,歌永,声依永,律和声”所描述的是仪式中用乐的状况,“志”体现仪式自身的目的,有着某种相对固定的宗教意愿或感情。西周飨、燕礼为世俗待宾之礼。...燕礼“无算乐”仪节使得“诗志”有可能脱离仪式,成为个人的表达方式。春秋时期,飨礼和燕礼合并成一套礼仪,“飨在朝,燕至夜”;并且在一次飨燕礼后,还可能会出现再次单独举行燕礼的情况。...
[期刊论文] 作者:秦智娟, 来源:三角洲 年份:2022
<正>莫的小说常将生命苦难作为叙事主题,苦难叙事赋予了小说一种深厚的人文力量。本文提出,莫小说再现了战争、文化环境,以及生存困境给人带来的苦难,展示了历史的沉重与个体的不幸。...相应地,莫通过表现对苦难的救赎与超越来刻画人性,传达文本的积极意义。小说中运用巧妙的方式书写苦难,使用创新型叙事手法,以狂欢化方式反射苦难的荒诞性,并营造苦难、欲望、生命一体的格局。...
[期刊论文] 作者:马萧,郎希萌, 来源:长江学术 年份:2022
“三二拍”代表中国古典白话小说的最高成就,18世纪以来被相继翻译成各国文字在海外传播.对“三二拍”英译史料进行细致梳理和文本细读,发现“三二拍”英译所依据的原文底本复杂,甚至存在以讹传讹现象.早期主要以...《今古奇观》为底本,而中后期有些是依据其相关前世蓝本和后世选本,虽然故事情节类似,但相去甚远,不能归于“三二拍”英译范畴.澄清这些误传,对于“三二拍”翻译史研究和英译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学位论文] 作者:王子涵, 来源:山东师范大学 年份:2022
2012年莫获诺贝尔文学奖这一文坛大事件助推了中国文学的当代研究,同时俄罗斯对莫创作的关注也逐渐深入。...本文关注到了新世纪至今尤其是2012年后俄罗斯域外视角对莫创作的全新阐释,在对新文本进行解读的基础之上,发掘俄罗斯解读的亮点与突破之处,力求丰富莫创作解读并为未来以莫为代表的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开辟新路径...首先梳理了莫作品在俄罗斯出版情况,为进行俄罗斯对莫...
[期刊论文] 作者:郑宇丹, 来源:国际儒学(中英文 年份:2022
“性灵说”始于南朝,经由刘勰的《文心雕龙》回归“诗志”的传统。清乾隆年间的袁枚试图以“真性情”消解礼教的束缚,将诗学的重心由“志”转向“言情”。...在此过程中,随园给予袁枚对外交往的空间,诗话给予袁枚臧否文坛的权力,一个用“温和—生产—利润”原则扩散话语权力的模式得以建立,“己”成为此模式的重要表征。...
[期刊论文] 作者:郑鹤杨, 来源:理论界 年份:2022
《齐物论》凸显了“孟浪之言”与“妙道之行”间的紧张关系:整全之“道”拒绝以呈现自身,不当之“”不能完成达道的终极指归。...《庄子》关注语言限度的同时寻求一种好或正当的言说方式破局,即区分“”“所言”和“言者”三个向度,以语言为中介使“所言”与“言者”相互理解和建构。...从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的角度出发,使“道—”与“对话—真理”互发,使一种《庄子》意义上的语言活动或语言游戏得以可能,解道言之悖并完成...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