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7446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1,000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会议论文] 作者:董平,, 来源: 年份:2007
北京先农坛在京城五大坛中最具特色之处,是皇帝在此耕。本文考证"糟"字,系统梳理耕糟的历史发展过程。清代是耕措发展的顶峰,康熙、雍正、乾隆朝耕糟礼制度与祭祀先农...
[期刊论文] 作者:翟广顺,, 来源: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份:2007
贤是20世欧洲最著名的汉学家,1899年来到刚刚成为德国租借地的中国青岛,自取中国名卫贤。卫贤在中国生活了25年,在青岛度过他旅华生活的重要时期。他创办了青岛...
[学位论文] 作者:翁明, 来源:四川大学 年份:2007
学是指自西周以来绵延几千年的古代社会形成的礼仪、礼制、礼治、礼俗和礼教所构成的知识系统。学思想是儒家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也是历代政治统...
[期刊论文] 作者:袁扬,胡世玲,, 来源:第四研究 年份:2007
袁复(1893.12.31-1987.5.22),字希渊,河北徐水县人。著名地质学家、教授、教育家。1913年考入清华学校高等科,1915年获庚子赔款奖学金赴美深造。...
[期刊论文] 作者:熊明, 来源:环境教育 年份:2007
炎热的8月正是旅游的旺季,随着暑气的日益"肆虐","水游"成为避暑旅游的主旋律,它的"水"优势也成为了人们夏天避暑休闲、娱乐放松的首选.看着身边的一些朋友在暑期纷纷参加"水...
[期刊论文] 作者:黄忠, 来源:陕西教育:高教版 年份:2007
"其师信其道"的道理已被世人所认同,亦被教育教学实践所证实。要让学生"其师信其道",从宏观上说,是要建立平等和谐、宽松融洽的师生关系;从微观上说,要做到如下几个方面...
[期刊论文] 作者:杨茂义,, 来源: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年份:2007
《左传》之和孔子之在精神上有相同之处也有明显差异。《左传》之更多延续了周礼的精神,孔子之则在继承周礼思想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比较《左传》之和孔子之札可明...
[期刊论文] 作者:袁玮,, 来源:陕西行政学院学报 年份:2007
孔子的和谐观完全是为了“克己复”。它以“仁”为基本内核、以“”为外在实现形式、以“和”为人类的目标,表达了他对人类自身存在与发展以及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等问题...
[期刊论文] 作者:, 来源:阅读与作文(初中版) 年份:2007
是行为举止的导师“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人人耳熟能详,从周公制至《礼记》编撰,都明确记载的意涵与事项。Ceremony is the behavior of the...
[期刊论文] 作者:杨卉,, 来源: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年份:2007
春秋时代,孔子尚“”,以“”闻名。他对的态度集中反映在记载他言行的《论语》当中。《论语》多次提及“”,这种“”是自然的,是天理,而非人为的;是率直自由的,是...
[学位论文] 作者:韩蕊,, 来源:天津师范大学 年份:2007
经会元》是南宋叶时研究《周礼》的一部重要的“经学”著作。本文以《经会元》为研究对象,对《经会元》的理解与认识,从四个方面加以论述:《经会元》的成书背景、叶...
[学位论文] 作者:何林波, 来源:东北师范大学 年份:2007
“蒐”在古代属于五中的军礼,它在晋国的政治、社会等活动中有着重要作用。晋国“蒐”是从西周时期的周礼演变而来。因而,在论述晋国“蒐”之前,有必要把“蒐”的...
[期刊论文] 作者:宏,阮敬, 来源:经济与管理研究 年份:2007
贫困增长主要是指能够使贫困群体参与经济活动并从中得到更多好处的经济增长。在论述经济增长、不平等与贫困规模变动相关关系的基础上,本文构建了一种新的基于收入分布的...
[期刊论文] 作者:永贵, 来源:寻根 年份:2007
为小姓,在《百家姓》中排于第122位,从今天的人口普查来看,也未能进入一百大姓之列,但至今已分布全国,支流繁多。  与其他姓氏一样,姓最早也只能追溯到周初,这是中国姓氏文化之源头。...唐代林宝的《元和姓纂》卷六载:“。姜姓,炎帝之后,封,为齐所灭,以国为姓。汉有信,弟成,子通,封襄平侯。丹阳秣陵:吴有骘,生瞻,晋侍中骠骑大将军。...天水上:隋司农少卿和整,生士腾,隋翼州刺史;士腾生俨,唐雍州...
[期刊论文] 作者:萧文, 来源:文学遗产 年份:2007
汉魏变《诗》有所谓变风变雅,又有所谓变。《白虎通义,丧服》:“丧有病,得饮酒食肉何?所以辅人生己,重先祖遗支体也。故《曲》日:‘居丧之,头有疮则沐,身有疡则浴,有疾则饮酒食肉。”’...《风俗通义·愆篇》:“山阳太守汝南薛恭祖丧妻不哭,临殡,于棺上大言:自同恩好,四十余年,服食禄赐,男女成人,幸不为天,夫复何恨哉。今相及也。”...
[期刊论文] 作者:柏林,, 来源: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年份:2007
孟子认为仁义智都内在于心,并不存在内、外的差异.把归于辞让之心,在这里就直接提升为道德主体.这样,这种道德主体意义上的与现实等级制度意义上的之间就有了鲜明...
[期刊论文] 作者:陆建华,, 来源: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7
墨子精通学,强调的等级性,反对的宗法性;在尊天明鬼思想指导下,肯定和论证祭祀之的社会功能与道德作用;批评三代丧礼和儒家丧礼的厚葬久丧特征,主张薄葬短葬;承认乐...
[期刊论文] 作者:张丽,, 来源: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年份:2007
中国的文化是一脉相承的,并有一个“损益”的发展过程。先秦时期得以确立和发展,奠定了后世文化发展演进的基础。本文试从三代之的“因革”入手,考察先秦时期的发展脉络...
[期刊论文] 作者:马新春,, 来源: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份:2007
春秋时期,面对“礼坏乐崩”的现实,孔子提出仁统一的思想。他试图使的内容与形式实现重新的统一,以恢复原有的人道精神。仁和是孔子学说的两个基本范畴,仁与既存在...
[期刊论文] 作者:舒圣祥, 来源:人民论坛 年份:2007
官员整容必然夹杂了纯私利的诉求,而与所谓“民”无关:有的是为了“欲”,更多是为了“官”,当然,也有一些纯粹就是为了好看——反正有人争着埋单,不美白不美,不整白不整。    ...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