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6444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32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学位论文] 作者:柴瑜,, 来源: 年份:2009
童庆炳先生主编的《文学理论教程》被学术界公认为是新一代的换代教材,也有评论认为它是“代表了新时期文艺学教材的最高水平”。这本书1992年出版后全国有几十所院校包括综...
[期刊论文] 作者:吴子林,, 来源: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 年份:2009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钱中文、童庆炳、王元骧为代表的"中国审美学派"建构了一个以"审美意识形态论"为核心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新体系;该理论体系的建构深深植根于中国...
[期刊论文] 作者:王家发,, 来源:琼州学院学报 年份:2009
本文指出童庆炳先生的《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意义》一书从“宏观的”、“微观的”、“中国古代文论与当代的关系”、“中国古代文论基本范畴”等四方面论述中国古代文沦的现代...
[期刊论文] 作者:康健,, 来源: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9
童庆炳先生关于“内容与形式相互征服”的理论贡献修正了“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的定论,把对内容与形式的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童庆炳先生对内容与形式问题新思考...
[期刊论文] 作者:邱岚,, 来源:小说评论 年份:2009
北师大文艺学教授童庆炳在对"文化诗学"理论进行学理探索的同时,也重视文化诗学的具体研究。他在《植根于现实土壤的文化诗学》一文中曾说:"文化诗学...
[期刊论文] 作者:杨瑞芳,, 来源:集宁师专学报 年份:2009
本文结合童庆炳先生的“风骨”论争综述进行思辨,从“风与气”、“骨与辞”、...
[期刊论文] 作者:方国武,, 来源:文化与诗学 年份:2009
本论文不空谈方法和理论设想,以童庆炳先生等人的学术成果为个案,植根于当下学者的转化成果,进行总结、梳理和理论分析。总结经验和成果,揭示这项工作的进展与发展前景。...
[期刊论文] 作者:刘陶,, 来源:美与时代(下半月) 年份:2009
近期将介绍的是邢煦寰、胡经之、童庆炳...
[期刊论文] 作者:, 来源: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9
他们是(按姓氏笔画排序):王宁、李晓西、杨耕、林崇德、顾明远、童庆炳、韩震、瞿林东。...
[期刊论文] 作者:吴子林,,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年份:2009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以钱中文、童庆炳、王元骧为代表的"中国审美学派"建构了一个以"审美意识形态论"为核心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新体系。该理论体系的建构深深植根于中...
[期刊论文] 作者:赵臻,, 来源:红河学院学报 年份:2009
童庆炳主编高教版文学理论教程是20世纪90年代产物,它深刻影响着众多高校文学理论教学,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随着时间流逝,章辉、陈雪虎两位先生对它持有不同意见。通过...
[期刊论文] 作者:, 来源: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9
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文艺学研究中心主任童庆炳主持编写修订的《文学理论教程》(第四版)近日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文学理论教程》(修订二版)自2004年与读者见...
[期刊论文] 作者:陶水平,, 来源:创作评谭 年份:2009
文化诗学是20世纪70、80年代在西方文论界兴起并具有广泛国际影响的一种文论模式和批评方法,近年来,文化诗学研究在国内外文论界日渐形成学术高潮。文化诗学作为我国当代文论...
[期刊论文] 作者:童庆炳,, 来源:文艺争鸣 年份:2009
最近几年在文学理论界掀起的"反本质主义"的话题,已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我读了一部分相关的文章,觉得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话题,应该把...
[期刊论文] 作者:童庆炳,, 来源:文艺争鸣 年份:2009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对有五千年文明的古来中国来说,是划时代的事件。它标志一个旧时代的结束,一个新时代的开始。毛泽东早在1949年9月21日发表的《中国人民站起来...
[期刊论文] 作者:童庆炳,, 来源: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9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成立的一个理由,在于"审美意识形态"是可以在文学艺术文本的批评实践中得到检验的。"文学审美意识形态"首先是在指明文学作为一种活动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
[期刊论文] 作者:童庆炳,, 来源:语文建设 年份:2009
在文学理论中,不是所有的概念都是有意义的。有的概念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文学的变化而逐渐失去了意义,如20世纪50~60年代我们喊得最响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100...
[期刊论文] 作者:童庆炳,, 来源:语文建设 年份:2009
一谈到文学文体,许多人就以为是讲文学体裁,因为人们通常把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理解为文学文体。1990年我开始了对文学文体问题的研究,我在研究中发现,英文style...
[期刊论文] 作者:童庆炳,, 来源: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9
《文心雕龙·知音》篇提出了鉴赏文学作品的一个悖论:既说"知音其难",又说"文情可鉴"。刘勰以"披文入情"的基本思路来解决这个悖论。根据刘勰的思路,作者分析了形成这个悖论...
[期刊论文] 作者:童庆炳,, 来源:语文建设 年份:2009
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一些年轻的学者热衷于"文艺理论的语言论转向",把语言抬到一切之上,认为语言之外一无所有,因此对艺...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