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7380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18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 来源: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1
祁志祥教授祁志祥,男,江苏大丰人。文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政法学院新闻传播与中文系主任。学术兼职:上海市学位委员会第四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上海市美学学会副会长、...
[期刊论文] 作者:祁志祥,, 来源: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1
文章回顾了中国古代在识别人才、尊重人才、任用人才方面的政治实践、理论探讨和制度建设,总结了中国古代人才观中值得今天借鉴的经验和吸取的教训,不仅为新时期以来我国的人...
[期刊论文] 作者:祁志祥,, 来源: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1
善恶是人类价值的基本形态。扬善去恶是人格修养的基本准则。然而,究竟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我们认识得并不很清楚。一种常见的观点是把善恶视为一种固定不变的客观品质或属性,...
[期刊论文] 作者:祁志祥,, 来源:广东社会科学 年份:2011
庄子继承老子以“道”为关的学说,把“道”从物之外移入物之内,建构了他适性为美、全性为美的美学思想体系。在美本质论上,他主张“自适其适”,认为美在生命体本性的张扬,实开生命......
[期刊论文] 作者:祁志祥,, 来源:社会科学 年份:2011
中国古代美学精神主要是一个由以"味"为美、以"心"为美、以"道"为美、以"文"为美构成的复合互补系统。以之来考察中国美学历史演变轨迹及其不同时代特征,可发现先秦两汉是中...
[期刊论文] 作者:祁志祥,, 来源: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年份:2011
本文系统梳理了中国古代政治学中的"民生"观和"民心"观,总结了保障民生、倾听民意是实现社会稳定的基本方针,挖掘了邓小平的富民政策和思想解放主张与中国古代"民生""民心"思...
[期刊论文] 作者:祁志祥,, 来源: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1
金圣叹的小说美学思想集中体现在对《水浒传》的评点中。《水浒传》的创作动因是"发愤作书"、寄托"庶人之议";创作方法是"因文生事"、"动心"想象、"凭空造谎";艺术成就是具有...
[期刊论文] 作者:祁志祥,, 来源: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1
当代生态美学研究对生态美的本质缺少令人信服的界说。两千多年前由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庄子提出、西晋的郭象和东晋的支遁加以发展、北齐的刘昼加以丰富的"适性为美"思想对认识...
[期刊论文] 作者:祁志祥,, 来源: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1
隋唐宋金元时期,尽管儒家道德美学覆盖了整个诗文美学领域,但仍有一条形式主义倾向的美学线索在延续和发展。江西诗派的形式美论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黄庭坚的"点铁成金"、"...
[期刊论文] 作者:祁志祥,, 来源:学术月刊 年份:2011
佛教所追求的美,是不同于形式美的道德美、不同于感性美的心灵美、不同于虚幻美的真实美、不同于当下美的永恒美。佛教谓之佛教"涅槃安乐"、"净土极乐"、"法喜禅悦"。对这种...
[期刊论文] 作者:祁志祥,, 来源:广东社会科学 年份:2011
文学既有自身的内部规律,又有与其他学科相联系的外部规律。文学研究走向跨学科研究是必然的。美学与人学是文学的近邻,从事文学的美学研究、人学研究是文学的跨学科研究更迫切......
[期刊论文] 作者:祁志祥, 来源:文艺理论研究 年份:2011
本文以美是普遍快感及其对象、美学作为感觉学为独特视角,聚焦汉译佛典关于愉快情感及其对象的形态、特征、本质、规律及其价值评判的思想理论及其演变历史。佛教从“色即是空......
[期刊论文] 作者:祁志祥,, 来源:学习与探索 年份:2011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在形式上没有严整的体系,但在思想内涵上独立自足。自成体系。如何把这个潜体系用合理的叙述结构展现出来,并揭示其诸环节之间的逻辑联系,建构具有民族特色的文......
[期刊论文] 作者:祁志祥, 来源:人文杂志 年份:2011
着眼于审美认识活动中主客体的交融互动和主体的生成创造,将传统的审美认识论基础视为主客对立,进而否定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是当下学界颇为流行的强势话语。其实,中国古代审美认......
[期刊论文] 作者:祁志祥, 来源: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年份:2011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教学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课堂提问的优劣,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要大胆改革课堂教学组织形式,采用小组讨论、动手操作、看书自学、质疑问难、主动猜想、学生上讲台争当小教师等多种方式,真正将“一言堂”......
[期刊论文] 作者:祁志祥, 来源:学术月刊 年份:2011
佛教所追求的美,是不同于形式美的道德美、不同于感性美的心灵美、不同于虚幻美的真实美、不同于当下美的永恒美。佛教谓之佛教“涅榘安乐”、“净土极乐”、“法喜禅悦”。对这种本体关的美感反应不是世俗的“受乐”、“欲乐”,而是超越情欲享受、“不苦不乐”的......
[会议论文] 作者:祁志祥, 来源: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第十七届学术年会 年份:2011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形式上没有严整的体系,但在思想内涵上独立自足,自成体系。如何把这个潜体系用合理的叙述结构展现出来,并揭示其诸环节之间的逻辑联系,恰恰是摆在文艺学界面......
[期刊论文] 作者:祁志祥, 来源:人文杂志 年份:2011
内容提要 着眼于审美认识活动中主客体的交融互动和主体的生成创造,将传统的审美认识论基础视为主客对立,进而否定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是当下学界颇为流行的  强势话语。其实,中国古代审美认识论从未将主客体对立起来,也没有混淆主客二分,而始终强调“物”与“我”......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