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6332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15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满孝勇, 来源: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 年份:2001
Clq是补体C1的第一组成亚单位,在补体经典激活途径中起重要作用。介导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清除感染因素。凋亡产物及免疫复合物,Clq缺陷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其机制可能与免疫复合......
[期刊论文] 作者:张开红,满孝勇, 来源:山东医药 年份:1999
近年来,随着性病患者的逐年增多,同时感染多种病原体的患者亦渐增多。根据我院1995~1997年性病门诊患者的检测资料,本文分析461例性传播疾病(STDs)的感染特点。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461例患者中男307例,女......
[期刊论文] 作者:满孝勇,赵丕栋, 来源:泰山医学院学报 年份:1999
我们于1996年8月~1997年3月,用萌格旺(日本帝人株式会社产)治疗银屑病12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病例:12例银屑病患者中8例寻常型,2例关节病型,2例红皮病型。男性10名,女性2名,平均年龄44岁(范......
[期刊论文] 作者:满孝勇,李学平, 来源:临床皮肤科杂志 年份:2001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如病毒感染)导致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点是体内存在多种自身抗体.Epstein-Barr病毒(EBV)具有嗜B淋巴细胞的特性,通过CD21受体与B...
[期刊论文] 作者:张开红,李洪亮,满孝勇, 来源:临床皮肤科杂志 年份:2000
患儿男, 54天。因额部淡褐色斑 34天,于 1999年 7月 9日就诊。患儿生后 20天其母发现患儿额部呈粟粒大小圆形点状斑疹,表面有细薄鳞屑,渐发展为黄豆大淡褐色圆形斑,数目增多,未作治......
[期刊论文] 作者:张开红,满孝勇,刘翠翠, 来源: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年份:2001
我科于1998年以来使用高频电离子治疗机(成都维信产GDZ-9651型)治疗疣类疾病、皮脂腺痣、汗管瘤、皮赘及色素痣等皮肤病297例,现将临床资料总结报告如下....
[期刊论文] 作者:李洪亮,满孝勇,张开红, 来源:山东医药 年份:2002
狼疮性肾炎(lupus nephritis,LN)的病程变化多端。对轻度LN(Ⅱ、Ⅲ级)患者,其治疗通常仅针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的肾外表现,给予中等剂量泼...
[期刊论文] 作者:满孝勇,李学平,冒长峙, 来源: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 年份:2001
C1q是补体C1的第一组成亚单位 ,在补体经典激活途径中起重要作用 ,介导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清除感染因素、凋亡产物及免疫复合物。C1q缺陷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 ,其机制可能与免...
[期刊论文] 作者:满孝勇,李学平,冒长峙, 来源:临床皮肤科杂志 年份:2002
HLA Ⅲ类基因位于Ⅱ类基因与 I类基因之间,长约 1 000kb, 已检出 40多个基因,其中研究的最早、了解最详细的为 4个补体成分的基因 . 从着丝粒向端粒端计起依次为 : C4B、 C4A...
[期刊论文] 作者:李学平,满孝勇,冒长峙, 来源: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年份:2001
[期刊论文] 作者:李学平,满孝勇,冒长峙,王津生, 来源:中华皮肤科杂志 年份:2001
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是一种病因不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表现多种多样,病程变化多端 ,预后差别较大。虽然在过去 40年里 SLE患者的预后已经得到改善,但死亡仍然是主要的 威胁。 SLE......
[期刊论文] 作者:满孝勇综述,李学平审校,冒长峙审校, 来源: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年份:2001
C1q是补体C1的第一组成亚单位,在补体经典激活途径中起重要作用,介导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清除感染因素、凋亡产物及免疫复合物。C1q缺陷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其机制可能与免疫复合物清除障碍、细胞凋亡缓慢、死亡的细胞清除拖延有关。......
[期刊论文] 作者:李洪亮,张开红,满孝勇,曾昭训,李新华, 来源:中华皮肤科杂志 年份:2000
我们从1998年1月至1999年12月检测了32例白癜风患者的红细胞免疫功能,并进行初步的分析和研究。...
[期刊论文] 作者:满孝勇,李学平,冒长峙,周晓鸿,谢红, 来源:中华皮肤科杂志 年份:2002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指数(SLEDAI)对临床治疗的指导作用。方法以SLEDAI对每一例SLE患者入院前10天内和出院时的活动性进行评价;根据患者病情分别给予泼尼松、甲泼...
[期刊论文] 作者:张开红,李洪亮,满孝勇,刘松常,龙跃洲,张肖红,赵丕栋, 来源: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年份:2001
目的探讨影响银屑病患者生活质量的生物、心理、社会因素.方法以问卷的形式,调查218例患者的生活质量指标,每项指标分四个档次,即无/否、一般、中等、很/非常,分别赋值1、2、3、4,得出生活质量分值.分值越高,生活质量越低;分值越低,生活质量越高.并记录患者的一......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