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3831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67,44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51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李全贞,李英杰,谢毅,任大明,毕惠祥,徐秉锟, 来源:Journal of Medical Colleges of PLA 年份:1994
ThedevelopmentofarecombinanthybridproteinofPlasmodiumfalciparumandanalysisofitsantigenicityandprotectivity¥LiQuanzhen(李全贞...
[期刊论文] 作者:李全贞, 来源:山西教育 年份:1994
青春期心理特征和心理健康教育李全贞青春期是从童年向成年过渡的时期,也是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高峰期。学生对出现的一系列生理、心理变化,感到神秘、好奇、不安、苦恼甚至恐惧,对...
[期刊论文] 作者:李全贞, 来源:国外医学(寄生虫病分册) 年份:1987
作者观察了正常小鼠和经尾蚴疫苗免疫的小鼠感染曼氏血吸虫后童虫所引起的肺组织学和超微结构变化,发现免疫小鼠对血吸虫再感染的抗性与童虫所致肺脏炎症反应有关。C57BL/6...
[期刊论文] 作者:李全贞,李英杰, 来源: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年份:1990
用斑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抗独特型单克隆抗体,方法简便、快速,敏感性高,特异性强,所需样品量少,点样后至少可保存一个月;用戊二醛处理硝酸纤维素膜可以增强蛋白吸附。...
[期刊论文] 作者:李全贞,李英杰, 来源: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年份:1991
应用抗间日疟原虫和抗恶性疟原虫红内期抗原单克隆抗体建立了双夹心斑点免疫金银染色法和双夹心免疫酶斑点法并用于检测间日疟和恶性疟患者血清中循环抗原。共检测20份间日疟...
[期刊论文] 作者:李全贞,李英杰, 来源:国外医学:寄生虫病分册 年份:1990
本文综述了免疫学技术在疟原虫抗原检测中的应用,着重叙述了近年来发展较快的放射免疫技术、酶标技术及DNA探针技术等在恶性疟原虫(P.f.)抗原检测中的应用及用于疟疾免疫诊断...
[期刊论文] 作者:李全贞,谢毅, 来源: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年份:1993
[期刊论文] 作者:李全贞,谢毅, 来源: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年份:1995
[期刊论文] 作者:李全贞,王兴相, 来源: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年份:1989
用泛影葡胺不连续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疟原虫子孢子,回收率可达50~75%,可显著提高子孢子悬液的纯净度。所得子孢子对大鼠和小鼠的感染力无明显降低。在4℃M199中48h后,部分子孢...
[期刊论文] 作者:涂响安,李全贞, 来源:肿瘤防治研究 年份:2000
目的 研究凋亡基因ras突变和rasP21蛋白表达及DNA倍体异常与尿路上皮肿瘤预后关系。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加单锭多态性分析(PCR-SSCP)及流式细胞术和细胞免疫荧光技术检测52例尿路上皮肿瘤K-ras基因突......
[期刊论文] 作者:李全贞,王兴相, 来源:动物学杂志 年份:1991
实验室不同鼠种对约氏疟原虫红外期敏感性差异很大。本实验所试10种鼠类中,大鼠敏感性高于小鼠,大鼠中Wistar株高于S-D株;小鼠中以C_(37)BL/6J和BALB/c较敏感,而昆明株、DBA/...
[期刊论文] 作者:李全贞,王兴相, 来源:动物学报 年份:1989
人类的疟疾流行史表明,处于饥饿或营养不良状态下的人群,其疟疾发病率较低,临床症状较轻,动物实验证明,疟原虫红内期的发育对宿主饲料营养成份的依赖性非常明显。但宿主...
[期刊论文] 作者:李中秋,陈泊,李全贞, 来源:中华血液学杂志 年份:2000
[期刊论文] 作者:李全贞,王兴相,陈志强, 来源:动物学杂志 年份:1991
实验室不同鼠种对约氏疟原虫红外期敏感性差异很大。本实验所试10种鼠类中,大鼠敏感性高于小鼠,大鼠中Wistar株高于S-D株;小鼠中以C_(37)BL/6J和BALB/c较敏感,而昆明株、DBA/...
[期刊论文] 作者:李全贞,王兴相,陈志强, 来源:四川动物 年份:1988
Wistar大鼠对约氏疟原虫Plasmodiumyoeliiyoelii子孢子较为敏感,是研究约氏疟原虫红外期较为理想的动物模型(王兴相等,1985)。但有关该动物的一些生理因素对子孢子入侵和红外...
[期刊论文] 作者:李全贞,谢毅,任大明,李英杰, 来源: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年份:1994
将人工合成的恶性疟原虫45肽抗原基因HPFA和75肽抗原基因HGFC分别从克隆载体上切下,经过一系列的串接和克隆,筛选出含有HGFC-HPFA-HGFC三连体基因(HGFCAC)的重组克隆,经酶切鉴定和DNA序列分析证实基因序列与设计一致。......
[期刊论文] 作者:李全贞,谢毅,李英杰,任大明, 来源: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年份:1994
将人工合成的恶性疟原虫保护性抗原复合基因HGFC和HGFCAC分别与表达载体pBV220重组并转化大肠杆菌DH5χ,挑取工程菌进行发酵试验并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表达产物。结果显示经温度诱导后的工程......
[期刊论文] 作者:李全贞,李英杰,谢毅,任大明, 来源: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年份:1995
将人工合成与构建的恶性疟原虫保护性抗原复合原因HGFC和HGFCAC分别与表达载体pWR450-1重组并转化大肠杆菌JM109,工程菌经IPTG诱导后表达出含外源基因产物与β-半乳糖苷酶部分氨基酸的融合蛋白,分子量分别为......
[期刊论文] 作者:李全贞,李英杰,欧阳明辉,巢穗, 来源:免疫学杂志 年份:1990
以往筛选抗恶性疟原虫(Pf)单克隆抗体(McAb)常用间接免疫荧光(IFA)或ELISA,以培养的原虫为检测抗原。所得McAb检测培养的Pf抗原效果较好,但检测病人血中Pf抗原时阳性率...
[期刊论文] 作者:李全贞,谢毅,任大明,李英杰, 来源: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年份:1994
将人工合成的恶性疟原虫45肽抗原基因HPFA和75肽抗原基因HGFC分别从克隆载体上切下,经过一系列的串接和克隆,筛选出含有HGFC-HPFA-HGFC三连体基因(HGFCAC)的重组克隆,经酶切鉴定和DNA序列分析证实基因序列与设计一致。......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