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3.5366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1,000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陈晨,, 来源:中国记者 年份:2006
近日江苏某报在体育版上刊登的一则体育新闻竟与前一天《扬子晚报》刊登的一篇文章在内容上仅有一字之差,文章前却赫然用粗黑体写着“本报讯”三个字,记者署名也不同。“本报...
[期刊论文] 作者:, 来源:中国农村信用合作 年份:2006
记者王嘉秀摄影报道近日, 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杂志2006 年第一期,第二期特约记者培训班先后在贵阳、昆明举办。全国各省区市的通联站长、特约记者共计140余人参加了这两期培训...
[期刊论文] 作者:鲍璐茜,吴文,, 来源:新闻实践 年份:2006
《钱江晚报》在今年的春节报道中,从农历大年初一至初七,每天以数个版的规模推出《拥抱大众——来自本报记者基层联系点的报道》。这组报道以一种全新的姿态,把各类岗位、各...
[期刊论文] 作者:鲍璐茜(执笔),吴文(执笔), 来源:新闻实践 年份:2006
《钱江晚报》在今年的春节报道中,从农历大年初一至初七,每天以数个版的规模推出《拥抱大众——来自本报记者基层联系点的报道》。这组报道以一种全新的姿态,把各类岗位、各个群...
[期刊论文] 作者:高汉雷,, 来源:记者摇篮 年份:2006
顾名思义.驻站记者就是上级新闻单位派驻各地的新闻采集者。对于其供职的传媒,他是名副其实的“本报记者”;对于其驻地而言.他是代表报社的“形象大使”.是地方宣传自己、树立形象...
[期刊论文] 作者:老歌, 来源:廉政瞭望 年份:2006
《廉政瞭望》特约记者对正处于风口浪尖的张劲作了简短的采访。他依然健谈。依然直爽。只是言谈中多了一些敏感,眉宇间添了一丝忧虑。记者被他的执著坚强打动、也为他的...
[期刊论文] 作者:左金安, 来源:河南国土资源 年份:2006
9月25日~29日,本社在郑州举办了第二届特约记者培训班。来自全省各市县国土资源系统特约记者、通讯员120余人参加了学习。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唐全国到会讲话并授课。...
[期刊论文] 作者:王少丹,, 来源:东南传播 年份:2006
中央电视台《中国新闻》特约记者合作方式开创了媒体间新闻报道合作的一个崭新而有效的模式,不仅促进了中央台电视台外宣工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也是各省市深化对外宣传的良好...
[期刊论文] 作者:, 来源:大经贸 年份:2006
各市、县、区外经贸局及有关外经贸单位:过去的一年里,在各外经贸局及有关外经贸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大经贸》各地特约记者围绕我省外经贸工作的中心任务,大力宣传各地投...
[期刊论文] 作者:谢光耀,, 来源:商用汽车新闻 年份:2006
本报记者第一时间采访发改委,权威部门的权威声音。D...
[期刊论文] 作者:庭昆,, 来源:新闻记者 年份:2006
她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去了美国旧金山,并在一家中文报——《世界日报》当记者。二十多年的海外记者生涯,养成了她...
[期刊论文] 作者:刘声东,, 来源:军事记者 年份:2006
我想结合全国重大典型、武警无锡某团政委丁兵的采写经历,侧重谈一谈记者应当...
[期刊论文] 作者:耿宝文,, 来源:中国记者 年份:2006
“7月28日,本报以《”治癌革命“光环背后的欺骗》为题,刊发了本报记者经调查采访后撰写的报道。披露山东‘保法医疗’所属3家民营肿瘤医院的涉假行为。报道刊出后,有人假借...
[期刊论文] 作者:雪利·里查蒂,宋建中,白,, 来源:青年记者 年份:2006
上世纪后期的美国,当越来越多的女性进入男性一直占据的“神庙”--体育新闻记者席,特别是女性新闻从业者进入一直对女性关闭的空间--充斥着雄性激素的体育比赛场地时,男性至...
[期刊论文] 作者:, 来源:中国有色金属 年份:2006
2006年8月26日-28日,《中国有色金属》特约记者工作会议在新疆乌鲁木齐市顺利召开,同时召开全国有色金属行业党的知识大赛表彰大会。来自全国有色金属行业的130余名代表出席...
[期刊论文] 作者:范林鹏,, 来源:新闻采编 年份:2006
党报驻站记者是媒体从业人员中一个特殊群体,有着“双重身份”。一方面,他们的编制在各自的报社,是名副其实的“本报记者”,是报社派驻外地的,接受报社的管理;另一方面,又长...
[期刊论文] 作者:郭月秀,, 来源:中国记者 年份:2006
我在基层新闻单位干了20年采编工作,一个明显的感受是,记者在基层受欢迎的程度大不如从前.过去是基层干部群众“盼”记者们采访,现在是“怕”记者采访.过去“盼”,是因为记者...
[期刊论文] 作者:剑桥,, 来源:青年记者 年份:2006
资讯时代,媒体众多,记者多如过江之鲫,以致于一些部门和单位从过去盼记者、请记者到如今怕记者、烦记者。“防火、防盗、防记者”成了朋友们打趣的口头语。于是记者们失落了,流失...
[期刊论文] 作者:王强,, 来源:记者摇篮 年份:2006
当了4年多的驻站记者.本人常听到记者站小兄弟们这样的慨叹:“我们不如编辑部记者发稿方便”、“遇到采访.我们也不如编辑部下来的记者受重视”云云。果真如此吗?不然。地位是你...
[期刊论文] 作者:陈朝旋,, 来源:军事记者 年份:2006
本报讯”或“某通讯社某地某时电”分别称为“讯头”、“电头”,统称“消息头”,是任何新闻消息的起头第一笔,是消息这种新闻文体的标识,是新闻消息的外在特征。笔者认为,...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