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7388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17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杜舜年,, 来源: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2006
以“重建中国文论话语”口号的中坚力量之一曹顺庆先生为对象,讨论其“重建”学术理想背后隐藏的深层内涵:一是文化多元主义;二是建构主义;三是话语主义,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一代学者...
[期刊论文] 作者:向天渊,, 来源:当代文坛 年份:2006
2006年3月29日,曹顺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长江学者”受聘仪式,成为全国比较文学学科及四川省文科第一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实至名归。上世纪80年代中期,“龙学”大师杨明...
[期刊论文] 作者:曹顺庆,张金梅,, 来源:社会科学家 年份:2006
[期刊论文] 作者:向天渊,, 来源: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6
一百年来的中西比较诗学由三大板块构成.第一,以王国维、鲁迅、吴宓、朱光潜、宗白华、钱钟书、王元化、刘小枫、曹顺庆等一大批学者为代表的中国大陆的中西比较诗学研究,它...
[期刊论文] 作者:朱利民,, 来源:外国文学研究 年份:2006
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在中国的诞生是上个世纪80年代的事情,但长期以来,中国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却大多是照搬欧美理论,少有创新之处,因此,迫切需要重新规范比较文学学科的研究范式......
[期刊论文] 作者:曹顺庆,, 来源:中外文化与文论 年份:2006
我曾经将比较文学三个阶段的发展称之为"涟漪式"结构,也就是说"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发展,不是以新的理论取代先前的理论,而是层叠式、累进式的前进。"这种层进式的学科发...
[期刊论文] 作者:曹顺庆,, 来源:江汉论坛 年份:2006
比较文学在中国复兴20年来,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和进步,成为中国学术界最活跃的一个学科领域,为全世界比较文学学者所关注,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正如季羡林教授所指出:“以学科...
[期刊论文] 作者:曹顺庆,, 来源:中州学刊 年份:2006
在上一个世纪之交(19世纪至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发生了一次巨大的转折,这种转折决定了中国20世纪文论的基本样态与格局,使中国文学理论走上了“以西释中”、“以西套中”,甚...
[期刊论文] 作者:曹顺庆,, 来源: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6
本期笔谈栏目刊出陈伯海等五位先生的文章,围绕"在中国发现文论"的主题各抒己见。有趣的是,诸位不约而同地都重视如何成功地建设"中国文论",并对相关的一些理论观念作平心静...
[期刊论文] 作者:曹顺庆,, 来源:外国文学研究 年份:2006
当下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研究领域存在着一些重要的理论问题无法在历时性学科板块结构中贯通的弊端,建构比较文学学科研究的新范式,需要打破历时性描述的比较文学学科建构模式,从共......
[期刊论文] 作者:曹顺庆, 来源:中国大学教学 年份:2006
很多人认为,我们现在的教育,正处于一个辉煌的时代,我们的教师队伍在进步,学科在完善,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越来越多,整个社会都呈现出一个有利教育的大好局面。这些说法没有错,我们的......
[期刊论文] 作者:曹顺庆, 来源:江汉论坛 年份:2006
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比较文学毫无疑问应该有属于自己的定义。那么,比较文学的定义究竟是什么呢?对此,自1827年维尔曼在巴黎大学讲学时采用“比较文学”这个名称以来,人们就一直没......
[期刊论文] 作者:曹顺庆,, 来源:中外文化与文论 年份:2006
当前,一个世界性的学术思潮正在涌现。这一学术思潮,既是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社会、文化发展的反映,也必将对当代世界的政治、经济与社会、文化产生巨大的影响。我将这一学...
[期刊论文] 作者:曹顺庆,, 来源:求是 年份:2006
这项研究成果把世界文论纳入一个统一的体系中加以系统研究,将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语种的文论纳入了研究范围,重点论述了19世纪前包括欧美文论、印度文论、阿拉伯文论、波斯文...
[期刊论文] 作者:李艳, 曹顺庆,, 来源:中国比较文学 年份:2006
本文通过梳理比较文学的影响研究所走过的百年历程,认识到影响研究面临的严峻挑战就是在探讨文学交往过程中,因为缺乏异质文明的沟通和对话导致了文本解读的僵化和封闭。而变...
[期刊论文] 作者:曹顺庆, 李卫涛,, 来源: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6
本文从新的视角提出文学变异学是一个比较文学新的研究领域,并分析了文学变异学提出的理论基础,以及它与比较文学跨越性和文学性两个学科特征的关联,最后辨析了变异学所包括...
[期刊论文] 作者:曹顺庆, 罗良功,, 来源:世界文学评论 年份:2006
变异现象存在于一切文学之中,比较文学变异学是基于对我国比较文学学科发展、尤其是学术前沿的一些困惑和问题的思考而提出的。其价值主要在于:1)促进国际文学关系史的研究。...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