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6726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15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学位论文] 作者:斗维红, 来源:重庆大学 年份:2020
近年来,频发的网络舆情事件在深刻影响和改变我国舆论空间、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吸引了政府的注意力,触发政府针对特定问题的议程设置,将诸多社会问题推向政策议程或决策议题。然而,已有研究主要在分析网络舆情事件触发政策议程、决策议题的过程或机制,并未充分关......
[期刊论文] 作者:曾润喜, 斗维红,, 来源:情报杂志 年份:2019
[目的/意义]为提高媒介素养、推动实际工作,公务员应该加强与媒体及从业人员的关系,即媒体紧密度,但二者关系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方法/过程]基于对H省公务员的问卷调查,探...
[期刊论文] 作者:曾润喜, 斗维红,, 来源:新闻与传播评论 年份:2019
基于CGSS2010数据,从媒体属性及大众传播的视角考察媒体信任对人际信任的影响,并检验社会交往对其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人际信任可分为普遍信任、社群信任、亲密信任,媒...
[期刊论文] 作者:沈建红,斗维红, 来源: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8
从经典营销理论模型中提炼社会化媒体影响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四个因素,在整合相关成熟量表的基础上设计调查问卷对大学生进行测量,检验信度效度。根据实证的结果和探索性因子分...
[期刊论文] 作者:曾润喜, 斗维红, 来源:情报杂志 年份:2019
[期刊论文] 作者:斗维红,付钰,邢甜甜,杨静,, 来源:理论观察 年份:2016
近年来绿色创新成为企业寻求新的利润点的有效途径,如何实现绿色创新以及绿色创新获利成为研究的关键点。本文基于学者们在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建立了绿色创新的前因后果理论...
[期刊论文] 作者:斗维红 付钰 邢甜甜 杨静, 来源:理论观察 年份:2016
[摘 要]近年来绿色创新成为企业寻求新的利润点的有效途径,如何实现绿色创新以及绿色创新获利成为研究的关键点。本文基于学者们在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建立了绿色创新的前因后果理论模型,运用金山环保企业案例分析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探讨,最后,归纳指出本研究的不足之......
[期刊论文] 作者:斗维红,任吴炯,张一潇, 来源:国际新闻界 年份:2021
当前,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新阶段,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个方面都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革。处于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交叉层面的传媒与信任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社会信任、媒体信任、政府信任、人际信任等相关问题亟需结合新的语境进行探......
[期刊论文] 作者:张洪忠,斗维红,任吴炯, 来源:新闻界 年份:2021
元宇宙是用户以数字人形态进入虚拟空间活动的一种场景,是从小说想象延伸至产业的概念,正在被设想为互联网发展的新趋势。本文认为元宇宙是典型的具身传播,是基于VR应用基础上的游戏与社交深度融合的场景再造。基于此,本文进一步从具身传播视角分析了互联网三个......
[期刊论文] 作者:王競一, 张洪忠, 斗维红, 来源:新闻与写作 年份:2022
人们对元宇宙场景的想象是推动互联网形态发展的重要力量。本文基于“想象的可供性”视角,探讨了人与元宇宙场景中四个基本要素(数字替身、虚拟社交网络、虚拟经济、虚拟情境)之间的关系想象。数字替身被想象为能将人从现实世界中解放、虚拟社交网络被想象为数字......
[期刊论文] 作者:张洪忠, 任吴炯, 斗维红, 来源: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22
人工智能技术正成为国际传播的重要手段,主要应用领域包括社交机器人、机器写作、AI主播、算法推荐和深度伪造等。人工智能技术正在从传播者、渠道、内容生产链条上颠覆国际传播格局。国际传播特征表现为:信息生产正在由农业社会的手工生产转变为信息社会的智能生......
[期刊论文] 作者:张洪忠, 斗维红, 任吴炯, 来源: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22
社交机器人已经成为传播学研究的重要议题,对其进行识别是相关研究开展的前提。当前基于账号特征、信息特征等指标的众包识别、社会网络信息识别、机器学习识别等方法正面临全新挑战。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新的社交机器人识别体系应当包含账号的社交行为、集群行为和......
[期刊论文] 作者:张洪忠, 斗维红, 张尔坤, 来源:编辑之友 年份:2022
用户在网络空间一般以群体的圈层方式存在,而不以个体为单位的茧房形式存在。圈层信息流通具有封闭性特点,呈现典型的“巴尔干化”特征,即网络群体之间信息的相互绝缘。当前的社交网络空间中普遍存在基于小众APP、社交媒体社群、网络社区形成的圈层“巴尔干化”。......
[期刊论文] 作者:张洪忠,何康,段泽宁,斗维红, 来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21
社交机器人已经广泛参与到网络信息传播活动中,网络用户是如何看待这一新现象的?中美之间有何不同?本文从技术接受视角对中美特定网民群体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发现,总体上中国...
[期刊论文] 作者:张洪忠,何康,段泽宁,斗维红,, 来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21
社交机器人已经广泛参与到网络信息传播活动中,网络用户是如何看待这一新现象的?中美之间有何不同?本文从技术接受视角对中美特定网民群体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发现,总体上中国网民对社交机器人持更乐观看法.中国网民倾向于认为社交机器人带有好的目的,而更多美国......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