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1.9217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1,000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学位论文] 作者:芃, 来源:芃 年份:2022
十八大以来,公务接待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与变化,随着中央“八项规定”等明文规定的出台,进一步明确了“红线”和“底线”,公务接待更加趋于规范化。在本次的公务接待改革中,通过完善规章制度、监督手段和公务接待费用报销流程等方式,使得公务接待次数减少、公务......
[期刊论文] 作者:佟艺辰, 徐雅纯, 来源:中国科技杂志 年份:2022
“拉瓦锡化学革命”叙事是18纪法国化学的一种经典叙事,但是其三重内涵都遭到了化学史家的反驳。...为提供新的编线索,化学史家提出“化合论”叙事,确定了化学物质问题和化学亲合两大问题,提供了“哲学-理论-实践”三层式分析框架。这一叙事本质上仍是一种革命论,在解释某些化学家的思想时解释力不足。...
[期刊论文] 作者:李金善,高晨曦, 来源: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22
明末士人陆时与清初遗民周拱辰均有价值较高的《楚辞》注疏作品传世.二人年龄相仿,又为同乡,交游甚密.陆时身为明末士人,周拱辰则身跨明末清初,属清初遗民,二人的《楚辞》注本表达的思想倾向亦有明显差异.在对待君王的态度上...,陆时的注疏表现出内敛中庸的理学倾向及对君主充满拥护之情,周拱辰却不虚隐君主之过,愤慨狷急之情溢于言表;在对屈原“死节”的评价上,陆时认定为“悁行”,周拱辰则认可并赞扬屈原的“死谏”....
[期刊论文] 作者:孔维劲, 来源:蚌埠学院学报 年份:2022
丘濬著《正纲》直接目的在于指斥元王朝的正统地位,为明政权的合法性提供法理上的依据。...其史学思想主要表现为重德及识的治史观、重“夷夏之防”的正统观、重君臣大义的名教观、重“以资治”的垂训观四个方面。...
[期刊论文] 作者:陆勇强, 来源:唐山学院学报 年份:2022
文章从总集、别集、地方志等各类文献中,辑得《全清词·乾卷》未收之作品49首,其中17首为《全清词·乾卷》已收作者的佚作,32首为《全清词·乾卷》未及收录的作者之词作.凡未及收录的作者,略考其姓氏、...
[期刊论文] 作者:无, 来源:中国图书评论 年份:2022
"系列从大历史的视野,广泛收录新旧名作力作,学术质量上乘,视野独到,观点新颖,汇聚了目前国内文史学界一流学者的原创精品力作.武则天研究ISBN978-7-220-12127-2定价:108.00...
[期刊论文] 作者:范丽雅, 来源:湖北美术学院学报 年份:2022
具有多重身份,他既是20纪英语圈著名的诗人、剧作家,也是艺术史家、博物馆策展人,并担任过大英博物馆东方绘画部部长,其研究和著述领域横跨东西方的文学、艺术和宗教.本文以宾1929至1930年的亚洲之旅为坐标轴...,依据笔者在海外收集的第一手史料及大量珍贵图片,通过解读他两本介绍中国艺术的代表作,探讨亚洲之旅给宾在1935年11月英国皇家美术学院举办的“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中国画的选件及艺展期间所开展的演讲和著述活动带来的影响...
[期刊论文] 作者:张学渝, 来源:中国科技杂志 年份:2022
传统工艺是技术史研究的必然延伸,也是技术理论研究的来源之一.传统工艺振兴上升为国家战略后,促使技术界从新的角度推进传统工艺研究.文章总结了学术界影响较大的四种传统工艺观(文化观、技术观、知识观和遗产观...)和技术视野下的三种传统工艺研究路径(技术实证、人文关怀、社会互动),认为关注传统工艺的技术环境和社会环境,建立传统工艺历史与现实联系的研究是必要且重要的.基于此,文章从技术社会视角重新思考传统工艺和技术史研究....对于传统工艺研究而言,技术社会视角是一种技术和史学的双重回归;作为一种技术理论,技术社...
[期刊论文] 作者:陈浩, 来源:林 年份:2022
本文以全球的视角讨论突厥起源的多元叙事,比较分析了希腊语史料中的斯基泰起源说、拉丁语史料中的特洛伊起源说、汉文史料中的狼种起源说以及穆斯林文献中的雅弗起源说。...
[期刊论文] 作者:汪晓勤, 来源:数学通报 年份:2022
1引言我们在19纪以前的数学教科书中很少见到数学的影子.事实上,以蒙蒂克拉(J. E.Montucla, 1725—1799)、康托(M....Cantor,1829—1920)等为代表的早期数学史家,并非为了教育而去研究数学,数学的教育价值远未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即使是在今天,数学史研究者大多也仍不关注自己所研究主题的教育价值.另一方面,...
[期刊论文] 作者:周宪, 来源:美术观察 年份:2022
自有艺术以来,风格与社会的张力始终存在.20纪上半叶是风格的天下,而下半叶社会则异军突起成为主导趋势.两者的张力导致了艺术史研究范式的转变.尤其是社会的主流导致了艺术史研究中艺术的消失,引起了艺术史学术共同体的忧虑....本文主张一种两者良性互动的“中间道路”,而不是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艺术的审美回归并不是回到早先的风格史传统中去,而是吸纳社会的有益资源对风格范式的重构....
[期刊论文] 作者:邓燕, 来源:史学理论研究 年份:2022
20纪初,西方“文化”概念成为整理传统中国历史遗产的重要概念工具.国人编纂文化有意展现传统中国的文化成就,反映出中西文化竞争下,国人隐秘的文化争胜意识....“文化”与“历史”结合,逐渐成为历史叙事的核心概念.文化在史学研究的对象、价值判断、时代分期、研究方法等方面发展出自身特征,亦反映出西方文明史、文化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对中国“新史学”的影响.文化在实践中注重对民族历史生活的呈现...,表现出民族的特征,其叙述特定群体或民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揭示群体的精神内核.历史、文化与民族融会一体,在西学东渐、传统...
[期刊论文] 作者:吕新雨, 来源: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年份:2022
“中国崛起”具有世界意义。如何理解、解读和对待“中国崛起”,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意识形态的争论焦点。实际上,今天的世界格局是一个由西方霸权再次发动和强加的“新冷战”陷阱。未来的全球会走向何处?...对我们来说,要回答这些问题,第三界视野不可或缺,因为这是决定中国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关键。同时,破解西方知识生产的“围墙”而拥有真正的“自信”,立足第三界和社会主义视野的国际主义是唯一出路...
[期刊论文] 作者:陈鸿超, 杨祥银, 来源: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年份:2022
论文梳理和探讨了口述在华侨华人研究中的意义,英国华侨华人口述兴起的历史背景与早期发展,20纪末至今英国华侨华人口述的多平台呈现以及英国华侨华人开展的口述史实践。...自20纪七八十年代以来,诞生了一批高质量的口述作品。...随着近年英国国内各领域对华侨华人口述的愈加关注,相关口述史实践的叙述视角更加多元,采集方法更加多样,访谈对象更加广泛,这推动了华侨华人口述的整理与研究。作为英国移民口述的...
[期刊论文] 作者:陈来, 来源:文史哲 年份:2022
熊十力在20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哲学论述,对于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发展而言,具有与同时期通史著作同等重要的意义.总结20纪以来的中国哲学总体研究,不仅要关注各部《中国哲学》的撰写及经验,也要关注熊十力这样的哲学家对中国哲学的理解...,以开辟中国哲学总体理解和论述分析的多样化把握.熊十力在《十力语要》《读经示要》等书中广泛谈及中国哲学和中国哲学,他的这些论述,无论在深度上和广度上,都不比同时期中国哲学教科书的论述逊色.熊十力论中国哲学与中国哲学有一个自己的体系...
[期刊论文] 作者:, 来源: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年份:2022
自20纪90年代以来,其研究重点主要在于世界华文文学研究领域,立足史料、建构脉、再现境、留下史迹,四位一体的有机合成,铸就其研究的独特风貌。...
[期刊论文] 作者:马秀钰, 来源:国外社会科学 年份:2022
亚历桑德罗·斯坦齐亚尼的著作《世界的交织——全球,全球思维(16—21纪)》立足于长时段和多区域的历史考察,以全新的视角阐释了全球与哲学、社会学、语文学及经济学的关系,通过这些学科之间的互动,揭示了全球在知识流通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这种写作历史的方式一方面令人重新反思重要的历史事件以及文化现象,另一方面也突出了全球在促进对话与交流方面的重要意义。...
[期刊论文] 作者:朱素娟,心怡,高雅, 来源:中学生物教学 年份:2022
新课标侧重生物科学与科学本质的学习,利用生物科学进行教学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在阐述生物科学与科学思维概念的基础上,分析科学的教学意义,并以人教版必修1“分子与细胞”中的科学为例,探究如何在教学中有效利用科学...
[期刊论文] 作者:潇潇, 来源:美术学报 年份:2022
鉴于书法文化西传的多学科属性与跨文化特征,早期汉学承载了20纪前西方接触、了解并认识中国书法文化的历史轨迹,全面展示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广阔图景。...早期“书法西传”发轫于16纪以降以传教士汉学为代表的中国历史文化与语言文字研究,经历了从“异国风俗观察”“字学渊源求索”再到“书艺审美转向”的取径转换,推动了20纪汉学与艺术史研究范式的融合互补。...
[期刊论文] 作者:郭殿忱,金成林, 来源: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22
晚唐才子,成都人陶大和八年进士及第,终官雅州刺史.两唐书虽未为其立传,但《唐诗纪事》《云谿友议》《鉴戒录》《唐才子传》均载其事迹.作为诗人,他赢得了国际声誉.高丽佚名学者将其十首七律选入《十抄诗》里,...其七首在中土已散佚,属吉光片羽.之后又有名僧子山编成《夹注名贤十抄诗》一书,注文所引经、、子、集诸文献亦有一些散佚之作,今成辑佚者之资粮也.释子山夹注被后人讥为多“鲁鱼(亥豕)之讹”,今据他书比勘,删衍文...,补夺文,匡讹正误,使之更臻完善,更好还原、理解陶诗,更有益于中外学术交流....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