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5927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67,44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37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赵玉龙,刘志飞,, 来源:地球科学进展 年份:2007
古新世-始新世最热事件(PETM,Paleocene-Eocene Thermal Maximum)是发生在古新世-始新世交界时的一次全球性的气候突变事件。...
[学位论文] 作者:郭文义, 来源: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中国科学院大学 年份:2007
本论文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研究了辽宁省抚顺古新世栗子沟组中发现的Cercidiphyllum spenceri Brett的木材结构,并讨论了该植物的发现在植物地理学上的意义;第二部分研究了浙...
[期刊论文] 作者:傅强,李益,张国栋,刘玉瑞,, 来源:沉积学报 年份:2007
通过对苏北盆地钻井岩心分析研究总结得出,在晚白垩世、古新世苏北盆地曾与海相通,并遭受海侵影响。海侵的原因,可能是从晚白垩世晚期起,中国东部的地应力条件以引张力占优势,并在...
[期刊论文] 作者:郭锋,范蔚茗,李超文,高晓峰,, 来源:岩石学报 年份:2007
延吉地区古新世埃达克岩石中出现了大量的捕获锆石,阴极发光图像显示这些锆石主要来源于围岩中酸性侵入岩,其U-Pb年龄变化在87~387Ma之间,εHf(t)变化在-2.1~14.7之间,TDM(Hf)为272...
[期刊论文] 作者:赵准,, 来源:云南地质 年份:2007
矿床形成于兰坪-云龙古新世湖盆东部,沘江同生断层西侧的次级坳陷。容矿岩系为古新统云龙组中、上段。中段为重力滑塌岩块及角砾岩相-构造活动型冲积扇相沉积;上段为河口砂坝...
[期刊论文] 作者:CHEN Xi,WANG Chengshan,HU Xium, 来源:地质学报:英文版 年份:2007
白垩纪海洋的红床(CORB ) 由红页岩和泥土代表了,在白垩纪期间并且早被扔古新,主要在 Tethyan 领域,在更低的斜坡并且深渊盆环境。CORB 的详细研究是稀罕的;因此,我们从钻在南部的...
[期刊论文] 作者:卢明国,童小兰,, 来源: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年份:2007
针对江汉盆地古新世新沟嘴组砂岩储层具有中孔中渗—低孔低渗的特点,采用压汞、铸体薄片及物性分析等技术,以试油产量为依据,对孔隙结构类型进行了划分,揭示了砂岩储层各类孔...
[期刊论文] 作者:杜长洲,孙亚力,刘青, 来源:安徽地质 年份:2007
古近纪时期明光盆地前人曾将西部的沉积称“舜山集组”,东部的沉积称“土金山组”.经工作证实古近纪明光盆地为统一盆地,其地层为定远组,ESR测年后认定时代为古新世--始新世....
[期刊论文] 作者:陈安定,唐焰,, 来源:中国海上油气 年份:2007
始新世、古新世地层厚度决定了阜宁组烃源岩的成熟度,戴南组的沉积厚度或残余厚...
[期刊论文] 作者:金佩强(编译), 来源:中外科技情报 年份:2007
Intisar“D”油藏是起源于古新世的碳酸盐岩礁,没有严重的流动遮挡。这一欠饱和油藏的原油重度为API40度,溶解气油比为595标准立方英尺储罐桶。该油藏产层有效厚度为452英尺,海...
[期刊论文] 作者:罗家军,李文芳,, 来源: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年份:2007
南水北调兴隆水利枢纽坝址区广泛分布第四系冲、洪积层,下伏第三系古新统含粉沙质泥岩。覆盖层厚达50余m,透水性强,承载力较低,施工围堰的防渗处理是本工程成败的关键。初步设计...
[期刊论文] 作者:王洪伟,杨建国,林东成,, 来源: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年份:2007
采用相关分析及Q型聚类分析方法对汤原断陷20口钻孔古新世—渐新世的砂岩中重矿物进行统计分析,指出了研究区重矿物组合纵向上变化规律明显受构造因素的控制,横向上的分布受物...
[期刊论文] 作者:金文正,汤良杰,王清华,万桂梅,杨文静,余一欣,彭更新,, 来源:地质科学 年份:2007
平衡剖面分析、生长地层识别和重点井沉降史的数值模拟表明:古新-始新世库姆格列木群沉积期...
[期刊论文] 作者:张敏强,黄思静,吴志轩,吴素娟,胡作维,, 来源: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份:2007
铁白云石分布于古新统顶部不整合面附近的相对浅部地层中,其δ^13 C值在-2.1...
[期刊论文] 作者:金佩强,李维安,, 来源:国外油田工程 年份:2007
Intisar“D”油藏是起源于古新世的碳酸盐岩礁,没有严重的流动遮挡。这一欠饱和油藏的原油相对密度为0.8251,溶解气油比为106m3/m3。油藏产层有效厚度为138m,海平面以下基准...
[会议论文] 作者:詹美珍,詹文欢,姚衍桃,刘再峰, 来源:中国地质学会2007年生态环境脆弱区工程地质学术论坛 年份:2007
礼乐滩珊瑚礁区主要分布有NE向断裂系,于晚白垩纪-早古新世华南东南陆缘的一次张性构造运动形成,强烈活动于晚白垩世—早古新世,晚第三纪以来继承性活动,以张剪性断裂为主,现今活动性中等至弱。...
[期刊论文] 作者:段志明,李勇,沈战武,祝向平,钟成全,, 来源:中国地质 年份:2007
采自青藏高原腹地温泉地区新生代地层中的孢粉组合资料表明:从古新世到早中新世.古植被由早期的针阔叶混交林-森林草原植被向晚期的疏林草原植被演化。古气候也由亚热带暖湿气...
[期刊论文] 作者:司家亮,李海兵,Laurie BARRIER,Jerome VAN DER WOERD,孙知明,裴军令,潘家伟,, 来源:地质通报 年份:2007
对西昆仑北缘山前盆地新生代沉积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沿西昆仑山前发育的各沉积序列的垂向特征相似:古新世—中新世早期为石膏层、含瓣腮化石的石灰岩和紫红色较细粒的碎屑岩...
[期刊论文] 作者:胡新伟,马润则,陶晓风,刘登忠,石和,, 来源: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份:2007
措勤盆地位于西藏冈底斯构造-岩浆岩带的西段北侧,该区古新世火山活动十分强烈,形成了一套厚度大于1 000 m的中酸性火山岩地层,火山岩K-Ar和Rb-Sr同位素年龄为63.9-61.0 Ma,...
[期刊论文] 作者:陈艳鹏,刘震,李鹤永,党玉琪,, 来源: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份:2007
应用层序地层学理论,利用地震、钻井和测井资料,对柴西南地区古近系层序地层框架进行系统分析.古近系处在以中新统内不整合面(T2′)和古新统合新生界之间的不整合面(TR)为顶...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