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5424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18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尚文华, 来源:关东学刊 年份:2021
思想本身和时代问题是确立一种广泛意义上的中国哲学的两个核心尺度,在这双重尺度的制约下,一直以来都存在着的“中-西——古-今”框架是需要突破的。黄裕生教授的研究工作就...
[期刊论文] 作者:尚文华, 来源:关东学刊 年份:2021
[摘 要]思想本身和时代问题是确立一种广泛意义上的中国哲学的两个核心尺度,在这双重尺度的制约下,一直以来都存在着的“中-西——古-今”框架是需要突破的。黄裕生教授的研究工作就是围绕着这双重尺度展开的。...
[期刊论文] 作者:高嘉璟, 来源: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年份:2021
陈洪绶(1599-1652)生活于晚明这样一个动荡的时代,为举世公认的人物画大家,其“高古奇骇”的绘画风格师承东晋顾恺之、唐代周昉、宋代李公麟,下启扬州八怪与海派,自成一家,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陈洪绶的画作中,女性题材绘画占有相当大的比例,陈......
[期刊论文] 作者:吴哲,丁海斌, 来源:浙江档案 年份:2021
“户籍”古、今皆为重要的文档名词,其历史发源极早,并且与赋税、军役、土地等重要制度相关联,其基础性地位甚至关涉国本,因此具有非常重要之研究价值.以历史渊源论,“户籍”...
[期刊论文] 作者:严艳文,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年份:2021
通过具体地阐述黎东明古、今、验、形、神、气的书法教学理念,探讨了在临帖过程中运用形式构成规律的理论依据,以及形...
[期刊论文] 作者:周倩, 来源:艺术评鉴 年份:2021
摘要:在“中、西,古、今”文化艺术思想交织的特殊环境下,潘天寿始终保持着艺术精神的独立,坚持从民族本位出发,以传统写生观为导向。...
[期刊论文] 作者:朱力,敬奕,詹绕芝, 来源:云南建筑 年份:2021
来探讨建筑设计在文化生态缝合中的重要性和设计方法.首先,借鉴文化生态学的系统思想,分析研究巍山古城的民俗文化、群落文化及自然生态因子,再通过开放、隐逸、共生及自然生态的设计思想来回应前项,从而利用建筑缝合被割裂的“古”、“今...
[期刊论文] 作者:黄玉顺,林孝斌, 来源:国际儒学论丛 年份:2021
您近来发表的文章主题主要集中于神圣超越性方面,能否谈谈这个问题意识的缘起以及这个问题在“古—今”“中—西”哲学中的学理意义和现实意义?...
[学位论文] 作者:渠瑶,, 来源:内蒙古师范大学 年份:2021
我国的“缠足”与“高跟鞋”,是古、今不同时代典型的女性文化事项,在不同程度上对女性的身体、思想产生影响。在千年的历史跨度中,由“缠足”过渡到“高跟鞋”的过程中,“崇拜”的因素始终存在,并一直产生作用。...
[期刊论文] 作者:, 来源:作文周刊·七年级读写版 年份:2021
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出现的,辨明这些词语的“古”“今”意思和用法,有助于增...
[期刊论文] 作者:, 来源:文萃报·周二版 年份:2021
中科院植物所王宇飞团队与中科院古脊椎所、地球环境所相关团队合作,在研究了古、今温度和纬度差...
[期刊论文] 作者:沈泉鑫, 郑岩, 来源:学理论 年份:2021
在百年历程中,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正确处理"古—今""中—西""理—实"三对关系,创造了独具中国特色、彰显中国智慧的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期刊论文] 作者:沈林, 来源: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年份:2021
他们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的传统对后世产生了深刻影响.今日中国的欧美戏剧研究仍然常常沿用文学研究的题目、路数,而中国本土传统戏剧研究每每有媲美欧美“剧场学”的研究成果.其中原因不在于有没有掌握新的理论,而在于掌不掌握一手的资料;不在于执着古/今...
[期刊论文] 作者:叶文心, 来源: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21
把思想承载者所处的时空结构纳入视野,他把研究的重点设定在思想的流变过程,而不是静态的、能够自圆其说的稳定文本.他运用这个方法,将梁启超以及20世纪上半期的中国思想者塑造为具有现代典范意义的开创性人物.这些人物在面对“古、今...
[期刊论文] 作者:杨辉, 来源: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21
“寓意小说”不仅包含着融通“古”“今”“中”“西”多元传统和多种审美经验的解释学效力,亦属中国古典传...
[期刊论文] 作者:李子群, 来源: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21
冯契从理论实质、认识论根源、普遍意义、历史基础、“古”“今”辩证法的角度深刻把握了列宁的思想,在中国哲学史研究中对其进行了创造性的运用,准确地划分出了中国古代和近代哲学发展的“圆圈”。...
[期刊论文] 作者:〔美〕叶文心, 来源: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21
把思想承载者所处的时空结构纳入视野,他把研究的重点设定在思想的流变过程,而不是静态的、能够自圆其说的稳定文本.他运用这个方法,将梁启超以及20世纪上半期的中国思想者塑造为具有现代典范意义的开创性人物.这些人物在面对"古、今...
[期刊论文] 作者:杨敏;褚世伟, 来源:江苏社会科学 年份:2021
随着西方社会学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引入和传播,中国社会学也由此开始建构.中国社会学百余年发展轨迹显示,这一学科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发展和成熟起来、直面三大学术关系(即"中-西""古-今...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