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2.5152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1,000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阿雅,, 来源:温州瞭望 年份:2004
家父书斋名“挹西堂”,取挹西注中之意,是伯先生题的字。老先生的字有些拙,文气十足。论书法,其祖父樾要好很多,他的隶书有自家面目。我藏有他的一幅小字,是摘录...
[期刊论文] 作者:邓艮, 来源:中外诗歌研究 年份:2004
伯在红学和古典诗词方面的耀眼成就,作为新诗诗人与诗论家的伯往往被遮掩了。与同时代人相比,伯在新诗初创期一开始便表现出较强的独立精神,其新诗理论体现出自觉...
[会议论文] 作者:傅宇斌,, 来源:词学 年份:2004
伯的清真詞研究是當代宋詞學術史研究中較爲忽視的一環。作爲詞學大家,伯在清真詞的注釋和考證上,均可補當代清真詞通行校注本之失。在清真詞的藝術批評上,伯對...
[期刊论文] 作者:王湜华, 来源:红楼梦学刊 年份:2004
笔者曾写过一本《伯的后半生》于2001年9月由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2005年7月16日应北京大观园红学论坛之邀,以《我所知道的伯》为题作讲座,为了与《后半生》一书避免...
[期刊论文] 作者:木示, 来源:湖南文史 年份:2004
伯(1900-1990)浙江德清人。原名铭衡。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任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校教授。他的学术研究以红学为主,《红楼梦辨》是“新红学”的经典作品,...
[期刊论文] 作者:章文兵, 来源:钟山风雨 年份:2004
伯最喜读侦探小说,尤喜福尔摩斯的作品。他的长女成与他有同好,并常把她读过、认为有趣的书推荐给他看,他看过后,往往还要与女儿讨论一番。平时他从不看电视,但当播放...
[会议论文] 作者:陈均,, 来源: 年份:2004
伯先生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新文学作家及古典文学学者。在古典文学研究领域,尤以《红楼梦》研究和诗词鉴赏最为知名。相对而言,他的曲学撰述较受忽视,一则是数量较少,易...
[期刊论文] 作者:刘绪源,, 来源:读书文摘 年份:2004
伯研究专家孙玉蓉编注的《周作人伯往来通信集》已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书中收二人书信391通,历时四十余载,内容丰富,掌故繁多,且装帧精美,彩色图版尤其喜人。现...
[期刊论文] 作者:黄波,, 来源:语文新圃 年份:2004
这中间,伯是一特殊的个In the mo...
[期刊论文] 作者:孙玉蓉, 来源:新文学史料 年份:2004
一、伯助编《艺文杂志》始末 抗战后期,周作人在沦陷区北平创办了《艺文杂志》月刊,从1943年7月1日创刊,到1945年5月终刊,共出版了23期。该刊以艺文社名义编辑,由新民印...
[期刊论文] 作者:许建平, 来源:社会科学 年份:2004
新红学创建期,伯研究的方法既非史料考证,也非理论评论,而是由他最终完成的文本分析法.这一方法模式具有三个特点三种贡献.传统的认为伯属于考证派、新红学...
[期刊论文] 作者:邵燕祥,, 来源:新文学史料 年份:2004
按:1970、1971年伯在河南息县及回京后,寄给在山西插队的女知青陈曙辉若干封信及抄录的诗文。陈曙辉(笔名小茶)后来在《团结报》工作,其间冯亦代寄我一些小茶的散文...
[期刊论文] 作者:独军,李英,, 来源:中国花卉盆景 年份:2004
枝栒(Cotoneasterhorizontalis Decne.)又名山头姑娘、地蓬、铺地蜈蚣。蔷薇科栒属落叶或常绿葡匐小灌木。枝叶水平展开成整齐二列。叶近圆形或倒卵形,全缘,秋季遇...
[期刊论文] 作者:黄波, 来源:博览群书 年份:2004
早知道天津人民出版社于2001年出版了孙玉蓉女士编纂的《伯年谱》,偏居一隅总是无缘得见,近日才借助网络的便利,从网上买到了一册。放在手边,断断续续很快就看完了。以我...
[期刊论文] 作者:王湜华,, 来源:红楼梦学刊 年份:2004
伯先生已于今年10月15日享九十一高龄谢世。他是位著作等身的学者、诗人、“红学家”,成就是多方面的。身前已结集的各门类的集子有《论诗词曲杂著》(1983年10月上...
[期刊论文] 作者:李国文,, 来源:中华散文 年份:2004
伯,在读者心目中是红学家。其实,他是以创作新诗,开始其文学生涯的。随后致力于散文,并以此著称于文坛。一九二三年他与朱自清著同题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为...
[期刊论文] 作者:廖四平, 来源: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4
伯认为:"诗是人生底表现,并且还是人生向善的表现","平民性是诗主要质素,贵族的色彩是后来加上去的,太浓厚了有碍于诗底普遍性."为了达到"促进"人生的目的,诗歌就得真实...
[期刊论文] 作者:杨建民,, 来源:文史天地 年份:2004
朱自清与伯,是两位相交甚深、情谊绵长的友人。他们结识于杭州第一师范学校,之后信函往来不断,探讨人生,共办《诗》刊,相互唱和。1923年8月,两人结伴漫游南京秦淮河...
[期刊论文] 作者:赵海彦, 来源:晋阳学刊 年份:2004
通读《灰色马》之后,伯完成了从坚定人生艺术派论者到趣味主义者的转变.他认为现实人生不过是生命力无谓的自然消耗过程,因此文学活动只能是"忙中偷闲、苦中作乐"的一种...
[报纸论文] 作者:石磊,, 来源: 年份:2004
伯先生以九十高龄辞世,一去已二十二年了。他写了许多评红文章,在红学界被誉为考证派大家。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批评红”中,他遭到了批判。我写这篇小文与当年批判的事无...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