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7177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63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肖建民, 来源:江西教育科研 年份:2005
研究、探讨于漪语文教育理论的内涵、特点和价值,对于丰富语文理论建设,深化语文改革,具有现实和长远意义。...
[期刊论文] 作者:陈爱平,, 来源:思想·理论·教育 年份:2005
作为语文教育专家,于漪以丰厚的教育体验和睿智的学科思辨为当代中学语文教学铸就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作为卓有贡献的校长,于漪以高瞻远瞩的办学理念和扎扎实实的管理风格为学校管...
[学位论文] 作者:田昊, 来源:沈阳师范大学 年份:2005
于漪语文教育思想的核心可以简要地概括为三个方面,即语文教育思想的价值观、教学观和教师观.在价值观中又可解析为德、智、情、能四个方面,而教学观的本质属性又包含着思想...
[期刊论文] 作者:李焕然,, 来源:上海教育 年份:2005
与其说是报告,不如说是于漪老师与我们进行了一次推心置腹的交流。75岁高龄的于漪老师神采奕奕,激情满怀。两个多小时的报...
[期刊论文] 作者:于漪,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 年份:2005
从本期始,我们将连续刊发深受大家景仰的于漪老师的从教故事。在我们向于老师约稿时,于老师反复强调:“我很平凡,我所能讲的只是一些平凡而又本真的故事。”简短的话语,让我...
[期刊论文] 作者:杜红梅,, 来源:临沂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05
于漪、钱梦龙和蔡澄清是我国语文教师的楷模,他们的教学思想和各具特色的教学方法影响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语文界。三位特级教师的教学思想不仅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而且具有...
[期刊论文] 作者:朱韵铭, 来源:上海教育 年份:2005
说实话,于漪老师是校长,是特级教师,又是全国劳模。对她,我以前一直存有敬畏之心。此次有幸拜读于漪老师的《语文教学谈艺录》,自觉如聆面诲,获益匪浅。在此推荐这本好书。通...
[期刊论文] 作者:郭晓雯, 来源:甘肃农业 年份:2005
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重点是"语文教学任务由培养双基到培养能力,进而由发展智力到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实现知识、能力、人格的和谐统一."①许多语文教育工作者在多年的教学实...
[期刊论文] 作者:于漪,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 年份:2005
[期刊论文] 作者:于漪, 来源: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年份:2005
不少青年教师问我:“怎样才能当一名深受学生喜欢的语文教师?”并急切地希望我给他们以满意的回答。问题问得好。“深受学生喜欢”,学生喜欢教师,与教师在情感上就会“...
[期刊论文] 作者:于漪,, 来源: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年份:2005
随堂听教师的课常会发现这样的情况:部分学生恹恹欲睡,提不起精神;教师提问,少数人应答,思维积极的往往仅有几个。教师确实在认真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有些精彩的词句也在...
[期刊论文] 作者:于漪,, 来源: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年份:2005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主观动力,学生有了强烈的学习动机就会产生迫切的学习愿望,就能积极主动想方设法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兴趣和动机密不可分。...
[期刊论文] 作者:于漪,, 来源: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年份:2005
一名今年夏天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的学生谈及中学语文课时说了这样一番发人深省的话:“语文课至少不能让学生厌烦,不能让学生一无所获。同样一个作者的文章,不同的教师教...
[期刊论文] 作者:于漪, 来源:优秀作文选评(高中版) 年份:2005
[期刊论文] 作者:于漪,, 来源:语文学习 年份:2005
平时看到报章上介绍西方教育教材的短文,总要读一读,以开阔视野。但由于材料零零星星,枝枝节节,难以形成明晰的印象。此次读同心出版社刚出版的《美国语文》,情况不一样...
[期刊论文] 作者:于漪, 来源: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年份:2005
这次课程教材改革是建国以来第八次课程教材改革。与前几次相比,它的显著特点是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从以知识为本、以知识体系为本发展到以学生为本,以促进...
[期刊论文] 作者:于漪,, 来源: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年份:2005
写作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读和写历来要比翼双飞,才能有掌握和运用语言文字的高质量,一翼损伤或薄弱,语文能力强不起来。如何有效地培养与提高学生的书...
[期刊论文] 作者:于漪, 来源:上海教育 年份:2005
以往,我们的教材以知识体系为主线,没有真正体现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要求。上海的一期课改率先提出面向全体学生,注意个性健康发展,这在当时是很先进的。正在进行的二期...
[期刊论文] 作者:于漪,, 来源:上海教育 年份:2005
知识长流水,读书伴一生宋朝理学家朱熹的《观书有感》,教师可说是无人不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其中的情趣、理趣,大...
[期刊论文] 作者:于漪, 来源:上海教育 年份:2005
在探讨与实践“两纲”的过程中,有三个明显的特点:其一是强化了教师的育人意识。教书教做人,做人先铸魂。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研究如何立民族精神之根,树...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