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3488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67,44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141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 来源:人文杂志 年份:2005
[期刊论文] 作者:丁为祥,, 来源:哲学研究 年份:2012
在中国文化中,"孟子道性善"几乎是一个常识问题,但如何理解孟子的性善论却是一个极为艰深的哲学问题。两千多年来,人性问题之所以成为中国哲学的核心,其实都与孟子的性善...
[期刊论文] 作者:丁为祥,, 来源: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6
双重人性是张载在对佛老与汉唐儒学双向纠偏基础上的一种创造,其具体指谓在于揭示人生中的现实与超越两面,而其问题却在于双重人性究竟如何具体地实现其统一。从洛学起,理学...
[期刊论文] 作者:丁为祥,, 来源:社会科学战线 年份:2019
'思则得之'是孟子对'心之官则思'所作的延伸性说明,但其作用却并不局限于'心之官'的层面,而是对儒家以性善论为核心的人文精神作出的总体说明,因而...
[期刊论文] 作者:丁为祥,, 来源:孔子研究 年份:2001
人性论是人生学说的根基,对于儒家来说,它还充当着本体依据的作用。但是,在儒学从孔子到思孟的发展中,其形成理路一直不甚明了。本文从郭店楚简中专门论性的《性自命出》出发,详细......
[期刊论文] 作者:丁为祥,, 来源:文史哲 年份:2015
宋明理学的崛起与来自佛老超越追求的压力始终存在着分不开、割不断的联系,但作为儒学,其与佛、老在人生价值观上的对立又使它不能不以辟佛排老标宗。这样一来,理学在吸取、...
[期刊论文] 作者:丁为祥,, 来源:人文杂志 年份:2015
孟子是儒家心性之学的开创者,也是性善论的确立者,但无论是其对人之道德善性之存在根源的追溯,还是"尽心则知性知天"的追求指向,实际上都是一个并未得到确保的开放性体系。从...
[期刊论文] 作者:丁为祥,, 来源:中国哲学史 年份:2009
践形与践行都是先秦儒家的概念,其具体指谓也非常接近。但到了宋代,自从《大学》被列为"四书"之先后,对《大学》之不同的解释重心与诠释方向终于使践形与践行成为两种不同的...
[期刊论文] 作者:丁为祥, 来源: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9
兼爱与功利主义是墨家思想的两大支点,但这两点并非同时形成。兼爱的含义实际是全然无私地爱所有的人。它立足于道德的基础,但却有着更多宗教的意涵。《兼爱》上中下三篇的思想......
[会议论文] 作者:丁为祥,, 来源:王学研究 年份:2016
“知行合一”是最具有阳明学特色的主张,也需要其全部学说的整体指向来理解。但在以往的研究中,人们往往将“知行合一”作为一个孤立的理论命题来理解,从而形成所谓道德知行、主......
[期刊论文] 作者:丁为祥,, 来源:哲学分析 年份:2012
余英时先生《朱熹的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①(以下简称《朱熹的历史世界》)一书是一部具有多种创获、广受关注并引起多方反响的精心之作。自其问世以来...
[期刊论文] 作者:丁为祥,, 来源:哲学动态 年份:2004
时代性的"思潮"与历史性的"知识"是解读思想史所不可或缺的两大条件,而两者的一致则代表着思想史研究的一种较为完备的范型。但在实际研究中,两者的差异、背反几乎是常态,即...
[期刊论文] 作者:丁为祥,, 来源:中国哲学史 年份:2011
儒佛关系是宋明理学中一种最重要的关系。不理解儒佛关系,就无法真正理解宋明理学的崛起。因而理学家的思想创造,不仅表现在其对先秦儒学的继承与诠释上,同时也表现在其对佛...
[期刊论文] 作者:丁为祥, 来源:孔子研究 年份:2002
太虚是张载哲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在理学的发展中 ,它一共经历了三次大的诠释 ,从而也就形成了“形上道体”、“空间”与“气”三种不同的涵义。这三种不同涵义虽由对张载太...
[期刊论文] 作者:丁为祥,, 来源: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7
中国文化是一种典型的主体性文化,其张力则往往要通过不同的视角及其分歧表现出来。先秦的儒道互绌,曾使孟、庄两位表现出不同的超越指向,但秦汉以降,贯通两汉的宇宙生化论则...
[期刊论文] 作者:丁为祥,, 来源:哲学研究 年份:2009
“龙场大悟”是王阳明一生为学方向确立的标志,也是其思想走向成熟的标志。对这一点,无论是阳明学的阐扬者还是批评者都是明确予以肯认的。但是,这一“悟”究竟是怎样发生的,...
[期刊论文] 作者:丁为祥, 来源:学术界 年份:1999
体用是宋明理学中最具有活力的一对概念。自张载以“体用殊绝”批判佛老以来,合体用、一天人事实上便已经成为理学发展的基本方向;直到当代新儒学的奠基人熊十力,仍以“体用不二......
[期刊论文] 作者:丁为祥,, 来源:文史哲 年份:2018
在中国哲学中,宇宙论与本体论代表着人们对生存世界两种不同的把握方式。一般说来,宇宙论是以实然存在及其时空形式的角度指谓生存世界;本体论则以超越时空、超越聚散存亡的...
[期刊论文] 作者:丁为祥,, 来源:文史哲 年份:2009
儒学的核心问题是天人关系问题,但在不同的时代,这一问题却可以具有完全不同的表现。在先秦,它主要表现为"性与天道"的关系问题,在汉代则表现为宇宙本源及其生化问题,到了宋...
[期刊论文] 作者:丁为祥,, 来源:人文杂志 年份:2013
孟子历来以性善论著称,其性善主张就集中体现在“乃若其情”一说中。但由于时代常识所造成的理解差异,赵岐知而不注,从而导致朱子直接从理学的性情体用结构来理解“乃若其情”一......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