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1.8538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203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蒋国保,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 年份:1994
《天命的没落》(副题是《中国近代唯意志论思潮研究》)是高瑞泉同志的新作。作者给这本书起这...
[期刊论文] 作者:蒋国保,, 来源:中国美术馆 年份:2006
《中华读书报》2006年2月18日儒家做人以“孝”为本,可现今不孝敬父母的事却常常见于报刊;儒家提倡诚实做人,以诚待人,可现今人与人之间缺少起码的信任;儒家恪守“忠恕之道”...
[期刊论文] 作者:蒋国保,, 来源:北大中国文化研究 年份:2015
方东美通过中外文化的比较,以凸显中国文化的特质、精神及精神价值。他认为:中国文化从原始信仰开始就走上了理性意义的思想变革道路,所以属于“早熟的文化”;中国文化的根本...
[期刊论文] 作者:蒋国保, 来源:哲学研究 年份:2005
明末清初或日明清之际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特殊的时代:政治上,多种社会矛盾的纠葛和冲突,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动荡、社会变革和社会瓦解的局势;经济上,一方面封建经济日趋衰败下去,另一方面破土而出的资本主义萌芽却顽强地生长起来,构成了新旧混杂、死生并存的社会经济......
[期刊论文] 作者:蒋国保, 来源:社会科学战线 年份:2012
金岳霖曾在关于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的审查报告中问道:是“哲学在中国”还是“中国的哲学”?这实际上是关于“中国哲学”学科合法性之间。文章希望通过对6部反映“中国哲学史”学科创立初期的实践与方法的“中国哲学史”专著之写作实践与写作方法的分析,探讨“......
[期刊论文] 作者:蒋国保, 来源: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0
《一贯问答》是方以智遁入佛门后的著作。该书以问答的形式阐述颇有争议的“一贯”问题 ,强调要透过争论把握“真一贯”,并根据华严宗的“一多相即”思辨将“真一贯”规定为...
[期刊论文] 作者:蒋国保, 来源:浙江学刊 年份:1991
1 明末清初中西文化之争,作为一个思想史的范畴,是指从明万历中期到清康熙中期这百余年内,随着西方文化的逐渐输入而发生在中国政界、思想界、学术界的一场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西方文化谁优谁劣的大辩争。这场争论,虽表面上为了在中西文化之间找出高低上下,......
[期刊论文] 作者:蒋国保, 来源:学术界 年份:1990
“中体西用”是在中国近代特定的经济、政治、文化、思想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旨在寻求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出路的文化自救方案,它的影响几乎贯穿整个中国近代甚至延续到当代。假...
[期刊论文] 作者:蒋国保, 来源:读书 年份:1990
王夫之不属于淡泊为志一类人。当他公开亮出“六经责我开生面”的旗帜、喊出“吾诚得罪于先儒”的口号时;当他逝世前向人间表明自己一生的人格追求——“抱刘越石之孤愤”、“希张横渠之正学”——时,他未必不渴望人们理解他人格上、事业上的追求。正因为希望得到......
[期刊论文] 作者:蒋国保, 来源:浙江学刊 年份:1990
三浦梅园(1723—1789,名晋、字安贞)作为一个摆脱了学派束缚而独立进行哲学创造的哲学家,在日本哲学史上占有一席地位。他生活于国家财政陷入严重危机、农民起义不断、町人...
[期刊论文] 作者:蒋国保, 来源:哲学研究 年份:1991
在悼念冯友兰先生逝世的日子里,我仔细地读完了田文军同志的新著《冯友兰新理学研究》(武汉出版社1990年8月版。以下简称《新理学研究》)。这部作者琢玉三秋、覃精结构的著作,叙述系统、分析深入、评价公允,给了我许多启发,解决了我不少疑惑。所以我写了这篇评......
[会议论文] 作者:蒋国保, 来源:武汉大学 年份:2001
熊十力长方东美15岁,方东美和他比,当属后学.但两人曾订下忘年之交,并将他们的友谊延续了十几年.后来由于他们在学术上发生了一场争论,他们之间的友谊未能继续发展下去.学术争论,对学者来说,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既然他俩因学术争论而中断了他们十几年的友谊,则说......
[会议论文] 作者:蒋国保, 来源:国际儒学联合会,中国孔子基金会 年份:2009
我因有文论述儒家伦理的普世价值而在批评普世伦理、普世价值的浪潮中被几个学者质疑。不考虑外在的因素,仅仅就质疑本身而言,我认为这对深入探讨有关问题是有意义的,但从学术角度讲,我并不认为对我观点的质疑是正确的。我认为儒家伦理是不是普世伦理,不是理论问题,而......
[会议论文] 作者:蒋国保, 来源:求索 年份:2017
孔学论做人的道理,既指示人格塑造之途径,又揭示人格理想之真谛。首先,孔子将"人"概念作为"类名"来使用,以它统称社会上下层一切人;其次,孔子以"人"为道德存在,将人格塑造规定为成就人的道德人格;再次,孔子所谓的"成人"的主要标准在于"见利思义",不是指成就"全人"(完美人格),......
[期刊论文] 作者:蒋国保, 来源:学术探索 年份:2003
摘要:本体究竟是超绝的还是内在的、知识究竟是真实的还是虚妄的、方法究竟是融贯的还是分裂的、人性究竟是善的还是恶。本文认为,方东美晚年就这四个方面展开的东西方哲学之比较研究,旨在揭示东西方哲学之根本差异就表现为“机体主义”与“二分对立”的精神悖反。......
[学位论文] 作者:蒋国保, 来源:湖南大学 年份:2017
[期刊论文] 作者:蒋国保, 来源:社会科学战线 年份:2014
儒家最早论及“德性”范畴,见于《中庸》,比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科伦理学》中论“德性”要早百余年。文章通过对儒家、亚里士多德“德性”说的分析与比较,以说明儒家“德性”论与亚里士多德“德性”论的主要差异:儒家将“德性”与“本性”混谈,亚里士多德则明确区分......
[期刊论文] 作者:刘伟,蒋国保,, 来源:社会科学战线 年份:2010
中国文史出版社2009年6月出版了由黄宣民、陈寒鸣先生主编的3卷本《中国儒学发展史》。这是一部深入研究中国儒学2000余年发展历程的扛鼎之作。参与该著撰写的学者涵盖老中青...
[期刊论文] 作者:蒋国保, Tong Xiaohua,, 来源:孔学堂 年份:2016
生活智慧,即对生活本质的洞彻能力。儒家认为生活的本质即生存(活着),其生活智慧即是对人之生存原则与生存意义的洞彻,它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倡导以"义"尽"分"、以"分"合"群"...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