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7616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114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张志光,刘建强,陈作红,张平,李东屏,曹福祥,周素荣, 来源:现代预防医学 年份:2002
目的:了解长沙市毒蕈中毒发生情况,以预防类似事件的发生.方法:统计了湖南省从1994~2000年的36起毒蕈中毒事件,并测定了主要毒蕈的毒素含量.结果:在中毒事件中,共有210人食用,...
[会议论文] 作者:陈文博,陈作红,付豹,李芝贵,宫敏敏,傅小云, 来源:2017年贵州省第四次中西医结合重症医学年会 年份:2017
毒蕈中毒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本文报道2例以可逆急性肾衰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毒蕈中毒病例的诊治过程,并讨论了毒蕈中毒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特点.该毒蕈经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真菌研究所行DNA比对鉴定为欧氏鹅膏菌(A.oberwinklerana),经查阅文献为国内首......
[期刊论文] 作者:王海琴, 刘文龙, 贺福元, 陈作红, 张喜利, 谢相贵,, 来源:中国中药杂志 年份:2012
目的:从中药多态性表达的另一种形式——中药基因多态性出发,应用DNA扩增的多态性条带所携带的信息熵探讨鱼腥草一次最小投料量。方法:采用ISSR分子标记对同一GAP产地鱼腥草...
[期刊论文] 作者:魏佳会,吴剑峰,陈佳,吴弼东,陈作红,刘畅,谢剑炜,, 来源:分析化学 年份:2017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联用技术对12种剧毒鹅膏菌的肽类毒素成分及其相对含量进行了比较研究。样品经含0.5%甲酸-50%甲醇溶液提取,采用Agilent 300Extend-C18色谱柱,含...
[期刊论文] 作者:肖桂林,刘发益,陈作红,李湘民,李子剑,邓化钊,张娟,李洁,, 来源: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年份:2003
目的:探讨灵芝煎剂对亚稀褶黑菇中毒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以前一年同种中毒病例11例为对照(对照组给予输氧、输液等常规治疗).治疗组14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灵芝煎剂口服....
[会议论文] 作者:张志光,陈作红,张平,李东屏,周素荣,胡劲松,刘建强,蒋盛岩, 来源: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第六届菌物学学术讨论会 年份:2003
作者现场调查了湖南、广东、江西三省1994—2002年发生的57起毒蘑菇中毒事件,并进行了近10年的研究,致死种类为亚稀褶黑菇;同时对毒菇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生态调查....
[期刊论文] 作者:王振,王向华,秦位强,陈作红,邓旺秋,张家辉,图力古尔, 来源:菌物学报 年份:2021
红菇属变红乳菇亚属的乳汁常变为红色,变黄的乳汁较为少见。在中国中南部亚热带壳斗科林下发现了一个乳汁迅速变黄色的物种。这是首次在中国发现的变红乳菇亚属中乳汁变黄的物种,其独特的乳汁、褐色的菌盖、稀疏的菌褶和大的具极高翼状纹饰的孢子能将其与其他已......
[期刊论文] 作者:刘文龙,张喜利,贺福元,张平,王海琴,吴德智,陈作红,, 来源:中国中药杂志 年份:2011
目的:建立中药材稳态提取工艺中平衡群体的数学模型并进行实验验证。方法:运用信息熵及遗传统计学原理,以同一GAP产地鱼腥草植株间挥发油GC指纹图谱信息量变异系数为枢纽,建...
[期刊论文] 作者:王振,王向华,秦位强,陈作红,邓旺秋,张家辉,图力古尔, 来源:菌物学报 年份:2004
红菇属变红乳菇亚属的乳汁常变为红色,变黄的乳汁较为少见.在中国中南部亚热带壳斗科林下发现了一个乳汁迅速变黄色的物种.这是首次在中国发现的变红乳菇亚属中乳汁变黄的物...
[期刊论文] 作者:肖桂林,刘发益,陈作红,李浩,邓化钊,张娟,李子剑,金益强, 来源:湖南中医学院学报 年份:2004
目的探讨灵芝煎剂对鹅膏蕈中毒病人的治疗作用.方法 将鹅膏蕈中毒病人23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青霉素、阿拓莫兰),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灵芝...
[期刊论文] 作者:肖桂林,刘发益,陈作红,李湘民,李子剑,邓化钊,张娟,李洁,金益强, 来源: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年份:2003
目的 :探讨灵芝煎剂对亚稀褶黑菇中毒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 :以前一年同种中毒病例 11例为对照 (对照组给予输氧、输液等常规治疗 )。治疗组 14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 ,加用灵芝...
[期刊论文] 作者:文华安,杨祝良,李泰辉,图力古尔,包海鹰,陈作红,唐丽萍,赵琪,, 来源:科学世界 年份:2013
能吃的蘑菇和有毒的蘑菇,你能分辨出来吗?中国顶尖专家首次集体登场,联袂讲述那些"你不知道的毒蘑菇"!不要以为毒蘑菇离你很远,其实无论南方北方,年年都有人因误食毒蘑菇...
[期刊论文] 作者:李海蛟,陈作红,蔡箐,周满红,陈贵径,孙承业,张宏顺,杨祝良, 来源:菌物学报 年份:2020
基于形态学和系统发育研究结果,本研究报道在中国华中和西南地区发现的一个隶属于鹿花菌属鹿花菌亚属的有毒新种——毒鹿花菌。该种在形态上与鹿花菌Gyromitraesculenta十分相似,但毒鹿花菌的囊盘被分化较为明显,外表面几乎由一层栅状细胞排列而成,而鹿花菌的囊......
[期刊论文] 作者:刘文龙,张喜利,贺福元,王海琴,江星明,石继连,杨岩涛,包小燕,陈作红,, 来源: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年份:2011
目的揭示同一GAP产地鱼腥草株间的基因多态性规律,为中药稳态提取工艺中最小投料量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对同一GAP产地46株鱼腥草进行ISSR和RAPD分子标记,应用NTSYS2PC软件进行...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