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7336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632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高淮生,, 来源: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4
余英时的红学观点集中地体现在其代表作《红楼梦的两个世界》之中,他提出了"红学革命"的"新典范"的说法,并试图在辨明红学发展方向的基础上深化《红楼梦》文本研究,开拓红学...
[期刊论文] 作者:吴山,, 来源:书城 年份:2000
老友寄来余英时《论士衡史》,篇目众多,先读关于几位见过面的“士”.亦可作为裨“史”乎?林语堂最熟,但只在1973年香港他的寓所一晤。在中学生时代读林著开明英文教科书后进...
[期刊论文] 作者:, 来源:记者观察 年份:2014
余英时先生2006年获得美国国会图书馆颁发享有”人文学诺贝尔奖”之称的克鲁格奖,被誉为“胡适之后最杰出的中国学者”。...从普林斯顿大学荣休后,余英时先生隐居“小书斋”中著书立说,笔端深含中国情怀,思想影响华文世界。  国学“大师”太多了,现在的大师太多了,就是通货膨胀,贬值了。人人都是大师,那谁是小师呢?  ...
[期刊论文] 作者:杨莎, 来源:神州 年份:2017
余英时先生将“士”与中国文化联系起来,从文化史和思想史的角度来呈现“士”的精神风貌,其中很多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对当今社会的“知识分子”仍然有很深远的影响。“士”已一...
[期刊论文] 作者:程清福, 耿清珩,, 来源:郭沫若学刊 年份:1996
一桩学术公案的真相──评余英时《<十批判书>与<先秦诸子系年>互校记》程清福,耿清珩1954年8、9两月,香港《人生》半月刊第8卷第6、7、8三期连载余英时先生的《郭沫若抄袭钱穆著作考──<十批...
[期刊论文] 作者:王鑫,, 来源:剑南文学:经典阅读 年份:2012
柯文在《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一书中提出的“内部取向”理论与余英时在《论戴震与章学诚:清代中期学术思想史研究》一书中推崇的“内在理路”研究方法...
[期刊论文] 作者:王振红, 来源: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6
严耕望与余英时先生的史学通识论主要源于钱穆先生,亦与二人的性情与研究领域密切相关。严先生的史学通识论集中运用于中国古代历史地理和政治制度史领域,偏重由专精而博通,崇尚...
[期刊论文] 作者:王斌, 来源: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0
余英时先生认为古希腊'毕达哥拉斯教派'开启了西方特殊的数学传统,并且认为这种传统一直被西方所秉承,从而为现代科学的兴起构建了纯粹的西方文化脉络。文章通过分析...
[会议论文] 作者:徐国利,张笑龙, 来源:“中国传统学术的近代转型”国际学术研讨会 年份:2009
  本文通过比较钱穆、余英时的章学诚学术思想研究的基本立场、研究方法和主要问题进行初步梳理和评析,明晚了章学诚学术思想及其清代学术发展史的相关问题,且发现了他们研究...
[期刊论文] 作者:唐磊,, 来源:社会科学论坛 年份:2013
阅读余英时,始于十余年前研究生求学阶段。那时,颇醉心于其“内在理路”的思想史研究方法,同时心折于其“旧学邃密,新学深沉”的史学功底。后来陆续读过先生一些学术专著,都...
[期刊论文] 作者:许纪霖,, 来源:读书 年份:1988
久慕余英时先生的大名,其文章平日零零散散地也拜读过几篇,深佩余先生学贯中西,研究知识分子功力之深。笔者尽管近年来也裹挟于“知识分子研究热”中,但毕竟属晚生一辈,...
[期刊论文] 作者:丁文俊,, 来源: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份:2016
余英时提出的“两个世界论”存在忽视叙事系统内部差异的缺陷,《曹雪芹的反传统思想》则进一步强调《红楼梦》文本研究的重要性,从小说文本内部的断裂与差异出发,在批评逻辑上体...
[期刊论文] 作者:孙勇才,, 来源:求索 年份:2006
余英时先生认为,由于中西方文化传统不同,近现代具有“批判的精神”、代表“社会的良心”这一特殊涵义的“知识分子”,在西方出现的时代大概不会早于十八世纪,而中国史上自孔...
[期刊论文] 作者:张泓林, 来源: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5
余协中的史学成就和史学思想,为其子余英时...
[期刊论文] 作者:路新生, 来源:天津社会科学 年份:1997
重评王学学风———兼与余英时先生商榷路新生阳明王学在我国学术思想史上的遭遇可谓大起大落:明中叶以降,王学风靡一时,遍及大江南北,学界几无不被其浸淫者。...
[期刊论文] 作者:吴铮强,, 来源:社会科学评论 年份:2007
余英时先生的《朱熹的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以下简称《朱熹》)①出版已三年有余。三年来围绕该书已经形成多篇书评,②也有知名的学术机构召开专门的座...
[期刊论文] 作者:居 然, 来源:全国新书目 年份:2006
余英时,安徽潜山人。1930年生于天津。1950年至1955年就读于香港新亚书院及新亚研究所,师从钱穆先生。1956年至1961年就读于哈佛大学,获博士学位。...
[期刊论文] 作者:王守雪,, 来源:人文杂志 年份:2006
徐复观和余英时对清代汉学具有明显不同的解释方向:徐复观认为,清代汉学逃避对现实人生的责任,以“汉学”为名,攻击宋学,失去了儒学的根本生命,而且对近现代学术贻害甚烈,因而...
[期刊论文] 作者:赵国洪,, 来源:江西社会科学 年份:2006
余英时先生作出“元代对于明清士商关系的变化看不出有直接的影响”这一结论,本文认为大有进一步讨论的必要。关于士商关系,其实元代无论是思想上还是社会现实都可说是明清两代...
[期刊论文] 作者:, 来源:银行家 年份:2007
余英时:安徽潜山人,1930年生于天津.1950年至1955年就读于香港新亚书院及新亚研究所,师从钱穆先生.1956年至1961年就读于哈佛大学,师从杨联墅先生,获博士学位.曾任密歇根大学...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