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6584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561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张宇,, 来源:中国史研究动态 年份:2017
历史评论是"关于客观历史如史事、人物、历史现象等问题的评论"(瞿林东《谈中国古代的史论和史评》,《东岳论丛》2008年第4期)。或者可以进一步详述为:"所谓历史评论,是...
[期刊论文] 作者:苗天宝,, 来源:新学术 年份:2009
瞿林东先生认为:“神话和传说产生于人类的野蛮时期的低级阶段。在这个时期,...
[期刊论文] 作者:刘泽华, 叶振华,, 来源: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0
最近,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又推出了姜义华、赵吉惠、瞿林东、马雪萍四位同志撰写的《史学导论》一书。读过之后,觉得它确是...
[期刊论文] 作者:朱露川,, 来源:史学理论研究 年份:2016
1991年1月起,瞿林东先生在《文史知识》以“纵横”冠名的专栏连载关于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的系列文章,获得学界的广泛好评。1...
[期刊论文] 作者:游彪,, 来源:河北学刊 年份:2007
瞿林东认为,前辈史家在对待史料方面的一些见解、方法和经验在当今时代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这主要表现在重博闻善择;重分析辨析;重金石之学与二重证据;关注大...
[期刊论文] 作者:张连生,, 来源:河北学刊 年份:2007
瞿林东认为,前辈史家在对待史料方面的一些见解、方法和经验在当今时代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这主要表现在重博闻善择;重分析辨析;重金石之学与二重证据;关注大...
[期刊论文] 作者:陈述,, 来源:河北学刊 年份:2007
瞿林东认为,前辈史家在对待史料方面的一些见解、方法和经验在当今时代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这主要表现在重博闻善择;重分析辨析;重金石之学与二重证据;关注大...
[期刊论文] 作者:张黎辉,, 来源:高教学刊 年份:2015
本文对当代学者关于古代史家修养理论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论述,认为瞿林东先生的“史家之职责”说和彭忠德先生的“史胆与史责”说的提出,是中国古代史家修养理论的重要补充,丰...
[期刊论文] 作者:张国光, 来源:殷都学刊 年份:1985
【正】 一、《顺宗实录》存佚问题的提出 《文学评论丛刊》第七辑(1980年10月北京版)曾发表拙撰《今本【顺宗实录】非韩愈所作辨——兼与瞿林东、胡如雷同志商榷》一文。拙文...
[期刊论文] 作者:张连生, 来源:河北学刊 年份:2007
瞿林东认为,前辈史家在对待史料方面的一些见解、方法和经验在当今时代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这主要表现在重博闻善择;重分析辨析;重金石之学与二重证据;关注大...
[期刊论文] 作者:张国光, 来源:殷都学刊 年份:1985
【正】 四、论今本《顺宗实录》不能称为“韩改本” 这里需要进一步辨析的是瞿林东同志在《北师大学报》1982年1期所发表的《关于【顺宗实录】的几个问题——兼答张国光同志...
[期刊论文] 作者:, 来源:史学月刊 年份:2003
仁学者访谈录」探索史学的历史、理论及其社会意义 -一瞿林东教授访谈录史文薛义(l:5)章开玩教授与中国近现代史写作李平生(7:5)「《美国通史))(六卷本)笔谈〕《美国通史》编...
[报纸论文] 作者:, 来源:中国民族报 年份:2022
[期刊论文] 作者:吴若盘,, 来源: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年份:2017
与其他版本历史教科书相比,国家教育部组织编写,由瞿林东、叶小兵主编的《中国历史》七年级教科书,知识点增少删多,以正文为核心设计了导言、辅助栏目等板块。一线教师想...
[期刊论文] 作者:张越,, 来源: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8
自从瞿林东在上世纪90年代率先倡导应开展“史学批评”的研究,并于1994年撰写出版了一书后,在我国的历史学研究领域,史学批评研究逐渐展开.对中国古代个别史家史学批评观点和...
[期刊论文] 作者:周溯源, 来源:中国图书评论 年份:1995
历史学家瞿林东先...
[期刊论文] 作者:, 来源:文史知识 年份:2008
《文史知识》编委会2008年1月17日在北京中苑宾馆召开,与会编委有杨牧之、田居俭、白化文、王邦维、陈来、金开诚、岳庆平、徐公持、黄克、臧嵘、瞿林东等先生,中华书局总经...
[期刊论文] 作者:瞿林东, 来源:史学史研究 年份:2002
白寿彝先生和 2 0世纪中国史学有密切的关系。首先 ,他从一个爱国者走向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反映了 2 0世纪一批进步史学家所走过的共同道路。其次 ,他以兼擅博洽、专精而又独...
[期刊论文] 作者:瞿林东,, 来源:学习与探索 年份:1999
忧患意识是中国史学上的一个优良传统,反映了史学家对国家和民族之前途、命运的关注,对社会治乱、人民生活的关注,是史学家之历史感、时代感的集中表现。两宋史家的忧患意识...
[期刊论文] 作者:瞿林东, 来源: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7
面向新的世纪,史学工作应当更加重视提高人们对于历史智慧的认识。人们在自身所参与的历史运动中,创造和积累了历史智慧;它一方面通过大量的物质财富折射出来,一方面又以精神产品......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