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6265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155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汪介之, 来源:中国比较文学 年份:1999
[报纸论文] 作者:汪介之,, 来源: 年份:
俄罗斯作家高尔基逝世已80周年,但他的形象并未淡出人们的记忆。在莫斯科的白俄罗斯车站广场,至今矗立着高尔基的纪念像,其底座上镌刻着:“伟大的俄罗斯作家马克西姆·高尔基”。......
[报纸论文] 作者:汪介之,, 来源: 年份:
三、高尔基是否从1928年以后就“没有捍卫文化、真理、正义”?$$ 《破解》断言高尔基从1928年以后就“没有捍卫过人民、没有捍卫过文化、真理、正义、法律”,而“助纣为...
[报纸论文] 作者:汪介之,, 来源: 年份:
■对于20世纪前苏联作家高尔基的评价,历来存在着不同观点的交叉,无论是在俄罗斯国内还是国外,也无论是在他生前还是死后。如果真的能够依据作家作品和文学史实,破解高尔基的生活......
[报纸论文] 作者:汪介之,, 来源: 年份:
由李赋宁先生任主编的新编《欧洲文学史》的出版,是我国外国文学史研究领域的一件大事。尽管其出版时间并不一定是有意选择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但是它在世纪之交的问世,仍然有......
[期刊论文] 作者:汪介之,, 来源:俄罗斯文艺 年份:2007
[期刊论文] 作者:汪介之, 来源:名作欣赏 年份:1999
亚历山大·普希金(1799-1837)首先是作为一位不朽的诗人而载入文学史的:他是“俄罗斯诗歌之父”,“俄罗斯诗歌的太阳”,伟大的俄罗斯“民族诗人”。但他同时又是一位杰...
[报纸论文] 作者:汪介之,, 来源: 年份:
1936年6月18日,马克西姆·高尔基在莫斯科永久地停止了呼吸。他的作品《母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在世界范围内赢得了读者和批评家的广泛好评,尤其是《海燕》,在......
[期刊论文] 作者:汪介之,, 来源:外国文学评论 年份:2011
高尔基晚年的长篇小说《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不仅是他对自己以往创作的知识分子题材作品的一个总结,更体现了他关于知识分子的原有认识的更新与深化,然而这并非一部谴责和...
[期刊论文] 作者:汪介之,, 来源:俄罗斯文艺 年份:2010
[期刊论文] 作者:汪介之, 来源:中国比较文学 年份:1997
20世纪已临近结束。写出一部能较为全面地反映本世纪俄罗斯文学进程的文学史著作,追求切近历史的真实,日渐成为我国俄罗斯文学研究界的共同目标。了解目前俄罗斯学术界20世纪文......
[期刊论文] 作者:汪介之,, 来源:俄罗斯文艺 年份:2017
《帕特里克手记》是帕斯捷尔纳克全部中短篇小说创作中的最后一部,它在时空背景、人物设置和主体意识的渗透等方面,都为《日瓦戈医生》的写作提供了必要的铺垫,从而成为他的...
[期刊论文] 作者:汪介之,, 来源:东吴学术 年份:2004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期以来,我国的外国文学研究走过了一条从复苏、重建到前进、繁荣的道路,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然而,在这一领域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现象和问题。这些...
[期刊论文] 作者:汪介之, 来源:当代外国文学 年份:1995
高尔基的名字是同俄罗斯现代历史、特别是同俄国革命联系在一起的,但是他对历次革命的态度却似乎是矛盾的,有时甚至令人费解。他曾以火热的语言呼唤革命,积极支持并参与1905年革命,却又言辞激烈地公开表明不赞成十月革命。他与列宁个人关系密切,又在一系列重大......
[期刊论文] 作者:汪介之, 来源:外国文学研究 年份:2002
本文在对李赋宁先生任总主编的新编《欧洲文学史》和杨周翰先生等主编的原《欧洲文学史》进行对照阅读的基础上,概括了新编《欧洲文学史》在体例的变化、内容的充实和调整、观......
[期刊论文] 作者:汪介之, 来源: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0
关于高尔基创作的分期问题,似乎早有定论,也没有人提出疑义。但纵观我国的高尔基研究史,却会发现各时期的评论者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不尽相同。本文对主要的几种不同观点及其...
[期刊论文] 作者:汪介之, 来源: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4
俄国现代主义小说随着俄国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兴起于白银时代,成果显著,甚至像高尔基这样的现实主义作家的某些作品也具有现代主义因素.20世纪30至50年代初,现代主义小说的发展...
[期刊论文] 作者:汪介之, 来源:外国文学评论 年份:1988
【正】 在高尔基研究中尚有不少课题有待进一步探讨。从文学创作中作家的审美取向之交嬗变化这一视角来考察高尔基的创作,我们认为它经历了社会批判、文化心态批判和自我批判...
[期刊论文] 作者:汪介之,, 来源:学习与探索 年份:2009
俄罗斯著名作家高尔基从童年时代起就开始通过文学作品初识中国,20世纪初曾邀请契诃夫一起来中国访问,并关心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希望了解孔子的思想,30年代曾就“左联”五......
[期刊论文] 作者:汪介之, 来源:江苏社会科学 年份:2002
19世纪末俄罗斯哲学家和诗人弗·索洛维约夫在《中国与欧洲》一书中曾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作了深入研究,试图发现中西文化的异同,并对两种文化冲突的前景作出预测,希求为俄罗......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