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1.7121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187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薛开先, 来源:国际遗传学杂志 年份:2009
遗传是基本生命现象,有机体的一种遗传性状或表型的形成,除需要有决定合成蛋白质的模板和执行程序的遗传学信息外,还需要表遗传学信息正确调控实施这些信息,在与内外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中才可能形成遗传性状;遗传学信息和表遗传学信息是生物体遗传机制的两个方......
[期刊论文] 作者:薛开先, 来源:国际遗传学杂志 年份:2009
第三讲 表遗传学机制(一)DNA甲基化  1 概述  在传统遗传学发展的100多年间,阐明了性状在世代间的遗传规律,并证明遗传信息贮存于DNA序列之中,人类基因组的测序将这一方向的研究推向极致,然而仍不能很好说明两个生物学的核心问题:一是如何从单一细胞的受精......
[期刊论文] 作者:薛开先, 来源:国际遗传学杂志 年份:2009
人类基因组长约2 m的DNA,通过与组蛋白构成染色质,而压缩进直径约6μm的细胞核内.高密度的染色质保护了脆弱的DNA不易受损伤,同时也成为需要DNA参与相关生物学过程,如转录、复制、修复和重组等的障碍.此时要使这些过程适时、定向和有序地进行,染色质结构的精确......
[会议论文] 作者:薛开先, 来源:中国遗传学会环境诱变剂专业委员会第二次学术讨论会 年份:1984
从方法学的角度叙述了微核测试法的产生、发展检测系统及其评价问题。介绍了微核测试法的发展;啮齿类骨髓多染性红细胞微核测试法;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测试法;其他微核测试法的......
[期刊论文] 作者:薛开先,, 来源:国外医学.遗传学分册 年份:1981
微核技术作为一个迅速、可重复和经济的方法,常用来检测辐射、化学诱变剂和致癌剂引起的染色体断裂效应,但和其他细胞遗传学指标如染体色畸变、姊妹染色单体互换等一样,在下...
[期刊论文] 作者:薛开先,, 来源:国外医学.计划生育妇产科学分册 年份:1981
近二十年来,分子遗传学的一系列成就,不仅推动了分子生物学和基础医学的发展,而且对遗传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也应用了分子遗传学的新技术如分子杂交、内切酶、DNA重组等进行了...
[期刊论文] 作者:薛开先,, 来源:新医药学杂志 年份:1974
三、蟾酥的临床应用蟾蜍是中医临床应用最早的药物之一。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就载有“虾蟆”的性味与主治。据明朝李时珍考证:“古方多用虾蟆,近方多用蟾蜍,盖...
[期刊论文] 作者:薛开先, 来源:中华医学杂志 年份:1978
[期刊论文] 作者:薛开先, 来源:新医药学杂志 年份:1975
[期刊论文] 作者:陈森清,马国建, 来源:癌变.畸变.突变 年份:1996
应用差别PCR检测石蜡包埋乳腺癌组织癌基因扩增时固定剂影响的研究陈森清,马国建,吴建中,薛开先江苏省肿瘤防治研究所南京210009EFFECTSOFFIXATIVEINPARAFFIN-EMBEDEDBREASTCANCERTISSUEONDETEC...
[期刊论文] 作者:薛淑莲,魏俊妮,史晓红,王素萍,葛晓静,, 来源:山西医药杂志 年份:2006
薛开先等对人体外周血微核实验方法改进后,因其灵敏、快捷、价廉而在生物检测领域受到青睐。采血通常取静脉血,从中分离、浓集淋巴细胞用于微核试验。这一经典做法因需血量大...
[期刊论文] 作者:陈森清,马国建,等, 来源:癌变.畸变.突变 年份:1995
应用差别PCR检测石蜡包埋乳腺癌组织癌基因扩增时固定剂影响的研究陈森清,马国建,吴建中,薛开先(江苏省肿瘤防治研究所南京210009)癌基因扩增在人类肿瘤发生和演进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检测C─erbB─...
[期刊论文] 作者:多力坤,艾尼瓦尔, 来源: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份:1996
采用薛开先的“人体末梢血微核率测试法”,检测了没有接触过任何诱变剂的100个健康维吾尔人末梢血淋巴细胞200000个,检测出有27个微核,激核率为0.14‰.不同年龄组微核率的分布范围为0~1,各组平均微核...
[期刊论文] 作者:多力坤,艾尼瓦尔,内孜·阿吉, 来源: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份:1996
采用薛开先的“人体末梢血微核率测试法”,检测了没有接触过任何诱变剂的100个健康维吾尔人末梢血淋巴细胞200000个,检测出有27个微核,激核率为0.14‰.不同年龄组微核率的分布范围为0~1,各组平均微核...
[期刊论文] 作者:臧宇, 薛开先,, 来源:癌变.畸变.突变 年份:2004
蚕豆根尖微核试验在1986年已被中国环保局列为一种水环境生物测试的规范方法。它作为一种环境致突变性的检测手段,在我国不少地区的环保部门和医疗卫生系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近十......
[期刊论文] 作者:马国建,薛开先,, 来源:细胞生物学杂志 年份:1989
微核测定是常用的短期测试法之一,可用来评价各种理化因子的诱变和潜在的致癌效应。为了发展人类细胞的检测系统,Heddle等首先研究了辐射对体外培养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微...
[期刊论文] 作者:薛开先,马国建, 来源:癌变.畸变.突变 年份:1992
应用不同类型的具有致癌、致突变作用的治疗因子:丝裂霉素C、噻替哌、乙双吗啉、γ线(0.5-5Gy)和中子束(5-40Gy)体外处理人全血,观察多种核损伤指标:微核、核变形、核裂解、...
[期刊论文] 作者:马国建,薛开先, 来源:癌变.畸变.突变 年份:1997
用间接诱变剂环磷酰胺(CP)对人体外全血淋巴核细胞核异常测试法进行了验证研究,实验结果表示,CP可诱发各项核损伤指标的增量,即微核率(MNF),核变形率(INF),核破裂率(KNF)等,并且与测量呈正相关,其中以综合......
[期刊论文] 作者:吴建中,薛开先, 来源:癌变.畸变.突变 年份:1998
本文应用小鼠骨髓细胞微核和人淋巴细胞体外核异常测试法,以CP和γ-线为诱变因子,研究了经络调理胶囊的遗传毒性和抗突变效应。结果表明:①对放射人淋巴细胞MN形成无明显影响,但可极显......
[期刊论文] 作者:马国建,薛开先, 来源:癌变.畸变.突变 年份:1997
直接用培养人淋巴细胞微核测试系统,采取控制化学品处理培养细胞和恢复时间,对已知非整倍体诱变剂长春新碱进行微核检测,实验结果显示,在设定的微核检测程序中,阴性对照和断裂剂丝......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