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6222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145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刘克敌, 来源:同舟共进 年份:2020
清华国学院成立之初,以梁启超和王国维的弟子最多,原因在于无论名气还是学术方面,梁启超都当之无愧是“四大导师”中的“老大”。他治学领域极为广博,虽然精深方面稍逊,但指...
[期刊论文] 作者:刘克敌, 来源: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年份:1998
1陈寅恪先生文化观的形成与发展,既有其一贯性,又有较为明显的阶段性。我认为陈寅恪的思想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1927年以前为早期,其认识尚有些片面;1927年至1949年为中期,其文化观已趋成熟;1949年至1969年......
[期刊论文] 作者:刘克敌, 来源:社会科学战线 年份:2002
[期刊论文] 作者:刘克敌, 来源:岱宗学刊:泰安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2001
马丽蓉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伊斯兰文化》的问世填补了学术研究的空白。著者站在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进程的高度,从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化、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学交流碰撞角......
[期刊论文] 作者:刘克敌,, 来源: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6
主要以鲁迅的《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之《导言》为例,来具体分析"作家"鲁迅的"治学"与"学者"鲁迅的"创作"之间的复杂关系。同时,通过对与鲁迅同时撰写的,由茅盾、郑伯奇写......
[期刊论文] 作者:刘克敌, 来源:各界 年份:2019
1913年,顾颉刚在上海参加北大预科入学考试,获得第九名的好成绩。同年四月,他从上海乘船赴京入学。时年21岁的顾颉刚正与叶圣陶、王伯祥等人热衷于政治改革,他不仅参加社会党...
[期刊论文] 作者:刘克敌, 来源:泰安师专学报 年份:1999
陈寅恪的历史研究,实质上是一种既跨学科,又跨种族与文化体系的综合研究,应该称之为大历史研究,其目的在于为中国文化寻找在现代生存和发展的出路,明了此点,才可以解释他为何...
[期刊论文] 作者:刘克敌, 来源:泰山学院学报 年份:2003
陈寅恪的'红妆'研究,是一个有机的系列,是其文化与历史研究的延伸.陈寅恪运用比较分析方法,对历史上'红妆'的命运进行分析,意在分析中国历代文人的弱点,昭示...
[期刊论文] 作者:刘克敌, 来源:泰山学院学报 年份:2009
19世纪下半叶以来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问题,既和中国社会与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更和知识分子对自身的职责定位以及自身如何处理与统治者和民众的关系有关。遗憾的是,对此中国知识......
[期刊论文] 作者:刘克敌, 来源:泰山学院学报 年份:2012
在民国时期浙江文人中,徐志摩以其天才的诗歌创作和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一直获得研究者的特别关注,其成果早已蔚为大观。以其日记为资料来源,运用日常生活批判理论考察其在民......
[期刊论文] 作者:刘克敌, 来源:书屋 年份:2012
1912年9月28日,民国政府参议院通过决议将武昌首义日定为国庆节。于是,10月10日那天北京举行了有十万人参加的纪念大会,大会主持者是宋教仁,这自然算是民国的第一个国庆节。刚到北京不久的鲁迅也和几位好友参加了大会,并于当晚在广和居一起痛饮——不过我们不能确定......
[期刊论文] 作者:刘克敌, 来源:书屋 年份:2001
当年清华国学院极盛之时,聘有四位导师,皆为一时之选,这就是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与赵元任。当时梁启超刚过五十,王国维则还不满此数,而陈、赵二人则连四十岁都不到,可谓风华正茂,正值从事学术研究的黄金阶段。可惜好景不长,随着1927年王国维的投水自尽和1929年梁启超......
[期刊论文] 作者:刘克敌, 来源:书屋 年份:2010
“中华民国”这个国号是由孙中山先生最早提出的。1904年,孙中山在美国用英语发表《中国问题之真解决》演讲时,用了“中华民国”一词的英译:National Republic of China。1906年12月2日,同盟会在东京召开纪念《民报》创刊一周年大会,孙中山先生在演讲时,第一次......
[期刊论文] 作者:刘克敌, 来源:岱宗学刊:泰安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2000
本文通过对张杰先生知识分子题材系列散文的评述,阐述了作者对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命运、性格和未来使命的一些思考,分析了知识分子与中国文化体系之间的复杂关系。肯定了其忧患......
[期刊论文] 作者:刘克敌,, 来源:读与写(上,下旬) 年份:2015
今天,我听了一节小学科学的市级公开课,内容是《定滑轮和动滑轮》,这是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五节课的内容。这节课中有一个环节就是研究定滑轮是否省力的问题。这位老师设计......
[期刊论文] 作者:刘克敌, 来源:书屋 年份:2020
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中,相对于梁启超身份及兴趣的多样性,其他三位的学者身份更加单纯,而陈寅恪因很少介入社會活动以及回国之初暂时没有多少研究成果,更是较少出现在媒体报道中。  首先值得注意的就是对陈寅恪留学德国一事的报道,这出现在1910年第八十一期的《......
[期刊论文] 作者:刘克敌, 来源:名作欣赏 年份:2021
记得不止一次,我在课上告诉学生,人类的情感其实无比丰富和细腻,而语言对此常常无能为力,根本无法给予确切描述或表达,这才会有“妙处难与君说”的感叹,或者如白居易那样,以...
[期刊论文] 作者:刘克敌,, 来源:文学界(专辑版) 年份:2009
湖南自古人杰地灵,仅仅20世纪就不知出过多少英雄豪杰、文人墨客!倘就文学而言,新时期以来的湘军更是中国当代文坛上纵横驰骋、叱咤风云的重要力量。此处我不说创作,单说这湘...
[期刊论文] 作者:刘克敌,, 来源:文苑 年份:2009
公元前514年,一位伟大的波斯皇帝大流士一世率领百万大军西征希腊.当他登高远眺,看到自己的部队正在踏桥西渡时,突然萌生出一丝悲凉:如此生龙活虎之战士纵然不牺牲于战场,数...
[期刊论文] 作者:刘克敌, 来源:书屋 年份:1997
“浏阳二杰”者,谭嗣同与唐才常也。二人同为湖 南浏阳人,故得此名。 大约一个世纪前的这个时候,梁启超与“浏阳二 杰”以及他们的志同道合之友黄遵宪、江标等,正在湖 南从...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