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6993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340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李书萍, 来源: 年份:2019
郑晓江认为,广义的生命教育是指培育人们生存、生活...
[期刊论文] 作者:朱清华, 来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下半月 年份:2012
我十分荣幸地跟随导师郑晓江教授参加了这样一次大盛会,它齐聚着来自我国港、台、内地的生命教育专家们。这是一次心灵之约,更是一次生命之约,大家敞开心扉,分享自己生命及生命教育中的故事。...
[期刊论文] 作者:马九福, 来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下半月 年份:2012
〔关键词〕生命教育;台湾;反思  2012年初,我有幸作为郑晓江教授团队的一员赴香港教育学院参加以生命教育的知、情、意、行为主题的“生命教育学术及专业实践会议”。...
[期刊论文] 作者:郑晓江, 来源:中日“东亚生死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年份:2008
  生死智慧往往显现在人们的生死态度之中,而生死态度一般指人们面对死之结局,所产生的观念及心理精神的活动,并展现于外的行为,是精神见之于举止的合和体。一般而言,...
[期刊论文] 作者:郑晓江,, 来源: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0
主要探讨王阳明的人生之求,并进而指出其现代意义。认为,阳明子以"圣人必可学而至"为终身之求,认"圣学"之"学"为动词,意即"学圣",孔子之学不是理论而是实做"圣人";这种观念的...
[期刊论文] 作者:郑晓江,, 来源:现代教育科学 年份:2012
本文主要从生命教育兴起的大背景探讨当代教师的素质提升问题。笔者认为,由于教育形势的新发展,尤其是我国生命教育的提出与贯彻,教师应该既当"经师"又为"人师",亦既是学生们...
[期刊论文] 作者:郑晓江,, 来源:南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9
中国传统主流生死观的最大特点是凸显理性,贬抑感性。中国传统的自杀模式主要有:理性冷静地分析、权衡之后的被迫自杀;宁死不屈、宁死不受其辱的自杀;“士为知己者死”的自杀;......
[期刊论文] 作者:郑晓江, 来源:江西社会科学 年份:1987
人生之最高理想境界往往决定了个体的人如何处世,怎样对待世界万物,从而成为人选择自己人生道路的关键。但是,仅有人生的理想境界,对现实的人来说,还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
[期刊论文] 作者:郑晓江, 来源:江西社会科学 年份:2002
本文主要探讨北宋中期思想家李觏的生死观,认为:李觏先生的生死观可从两个角度去认识:一者泰伯先生是个普通人,有着与平常人一样的面对死亡所生发出来的悲凉感受,不过,他同时...
[期刊论文] 作者:郑晓江, 来源: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年份:2001
本文主要探讨死亡的有关问题。现代人正日益意识到,“生”与“死”是密不可分的,是人的生命两极,改善了“死”的状况、解决了“死”的诸种问题,也即意味着人“生”质量的提高,人生......
[期刊论文] 作者:郑晓江, 来源: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年份:2003
欧阳修从三个方面对儒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一直契儒家六经之本旨;二建构儒家社会;三倡天道性命可存而不论,儒者们应该关注仁义礼乐之教化。欧阳修并非没有探讨儒家本体...
[期刊论文] 作者:郑晓江, 来源: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年份:1992
墨家对死亡问题的探讨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份宝贵遗产。它采取了一种实用的经验主义方法,重在对死进行效用性的实际考察。墨学虽倡导人们对死取纯理智的态度,但与时下许多论...
[期刊论文] 作者:郑晓江,, 来源: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年份:2006
无数的事实说明,人们越不安于死之必至的命运,其承受的内心痛苦也就越大,因为,死亡的降临决不会因为人们的不愿意而改变。在说服人们安于必死之“命”的方面,中国古代的道家...
[期刊论文] 作者:郑晓江, 来源:求索 年份:2005
本文集中研讨“荆公新学”的实学性质,并从其核心部分《三经新义》及王安石特别注重的“道德之意”、“性命之理”,延伸至他的变法实践。认为王安石的学术活动与思想的创造几...
[期刊论文] 作者:郑晓江,, 来源:寻根 年份:2013
2012年,在微风送爽的金秋十月,我再一次踏上了赴祖国宝岛台湾访学的旅程,而且是率领四位博士老师共同前往。这一次主要是接受台湾大学生命教育研发育成中心主任孙效智先...
[期刊论文] 作者:郑晓江,, 来源: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3
本文从中国人幸福感缺乏的现象入手,进而分析幸福的概念,并探讨人们如何认识幸福、又如何去获得幸福的方法与途径,以使我们的工作顺利、事业成功、家庭幸福、生活快乐。...
[期刊论文] 作者:郑晓江,, 来源:寻根 年份:2004
[期刊论文] 作者:郑晓江, 来源:抚州师专学报 年份:2002
探讨北宋中期思想家李觏的人生观及其人生践履 ,认为 :1 .李觏由易论而建构了生存智慧的学说 ;2 .李觏又由礼论提出了许多人生的准则 ;3.李觏有其独特的人生践履方式...
[期刊论文] 作者:郑晓江, 来源: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1
死亡焦虑是威胁现代人生存品质的主要因素之一 ,而中国人之死亡焦虑主要起因于人伦未竟的遗憾。所以 ,消除现代中国人死亡焦虑的重要方法在于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在生死观上...
[期刊论文] 作者:郑晓江,, 来源:河南教育 年份:2005
生命教育正在当今世界尤其是华人世界迅速勃兴。在我国台湾,生命教育受到官方的大力提倡,甚至因此将2000年定为“生命教育年”。在香港、澳门,也相继开始了生命教育的推进工...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