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5429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388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袁刘正,王秋岭,王会强,柳家友,张运栋,吴伟华,朱世蝶,袁曼曼,王群,李潮海, 来源:种子 年份:2022
以40份玉米国内骨干自交系为材料,苗期利用遮光度为50%遮阳网人工模拟寡照环境,测定叶绿素(SPAD值)、生物量(地上部干重、根干重)、根冠比、株高等指标.结果表明,遮阴条件下地上部干重、根干重、根冠比受到严重影响,对根系影响最大,根干重与地上部干重和根冠比呈......
[期刊论文] 作者:陈国平,杨国航,赵明,王立春,王友德,薛吉全,高聚林,李登海,董树亭,李潮海,宋慧欣,赵久然,, 来源:玉米科学 年份:2008
2006~2007年全国出现39块玉米超高产田,绝大多数集中在北纬40°~43°的高海拔地区,其特点是光照充足和昼夜温差大。产量在15000kg/hm2以上高产田的产量结构是79725~84630穗/hm2,...
[会议论文] 作者:陈国平,赵久然,杨国航,李潮海,宋慧欣,赵明,王立春,王友德,薛吉全,高聚林,李登海,董树亭, 来源:第十届全国玉米栽培学术研讨会 年份:2008
2006-2007年,全国出现的39块玉米超高产田绝大多数集中在北纬40~43°高海拔地区,其特点是光照充足和昼夜温差大。亩产1000kg以上高产田的产量结构是:每亩5315~5642穗,每穗560~588...
[会议论文] 作者:陈国平,李潮海,宋慧欣,赵久然,杨国航,赵明,王立春,王友德,薛吉全,高聚林,李登海,董树亭, 来源:第十届全国玉米栽培学术研讨会 年份:2008
2006-2007年,全国出现的39块玉米超高产田绝大多数集中在北纬40~43°高海拔地区,其特点是光照充足和昼夜温差大。亩产1000kg以上高产田的产量结构是:每亩5315~5642穗,每穗560~588...
[期刊论文] 作者:董朋飞,张竞元,苌建峰,李潮海,杨春玲,张中伟,胡徐来,张国辉,康广华,焦学俭,袁倩倩,邓非凡,沈向磊,, 来源:中国种业 年份:2015
为确定玉米新品种伟科702的适宜种植密度,对不同种植密度下伟科702的植株性状、果穗性状和产量进行了比较分析,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伟科702的株高、穗位高变化...
[期刊论文] 作者:董朋飞,王秀玲,苌建峰,杨振江,李潮海,张中伟,胡徐来,栗利波,张国辉,康广华,焦学俭,袁倩倩,邓非凡,沈向磊,, 来源:种子 年份:2016
通过连续多年对伟科702的亲本特征特性的观察和对其高产制繁种技术的研究,总结了伟科702制繁种时在隔离区选择、制种田管理、高产制种技术等方面的注意事项,旨在为伟科702优...
[期刊论文] 作者:李少昆,赵久然,董树亭,赵明,李潮海,崔彦宏,刘永红,高聚林,薛吉全,王立春,王璞,陆卫平,王俊河,杨祁峰,王子明,, 来源:中国农业科学 年份:2017
玉米是全球也是中国第一大作物,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占有重要地位。当前,面对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增地减、资源紧缺、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突出问题,玉米栽培学科正面临...
[期刊论文] 作者:陈国平,高聚林,赵明,董树亭,李少昆,杨祁峰,刘永红,王立春,薛吉全,柳京国,李潮海,王永宏,王友德,宋慧欣,赵久然,, 来源:作物学报 年份:2012
2006—2010年,全国玉米栽培学组专家在全国不同区域开展了玉米高产潜力探索及小面积超高产创建工作。本文对经过严格测产且产量达到和超过15000kghm-2的159个地块的地理分布...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