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1.8208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64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黄承宗,, 来源:考古 年份:1984
【正】 1977年7月16日至9月13日,我们馆配合四川省邛海铁厂基建施工,清理了天王山十号墓。该墓形制比较特殊,是我们州首次发现。现将清理发掘情况,简报如下。一、墓葬位置封...
[期刊论文] 作者:黄承宗,, 来源:农业考古 年份:1984
【正】 在四川西昌市城区配合基本建设几年来陆续清理了一些残坏的东汉至魏晋时期的砖室墓葬,出土了不少的陶猪模型,是我们今天研究当时畜牧业生产的珍贵实物资料。这些陶猪...
[期刊论文] 作者:黄承宗,, 来源:考古 年份:1984
1982年春季,在四川西昌市北山白骨塔附近发现了一座火葬墓。西昌城北门外的北山,过去是城区居民的葬墓区域,近年来发现一种类似云南西北地区古代少数民族的火葬墓(《云...
[期刊论文] 作者:黄承宗, 来源:华夏教师 年份:2020
小学的科学有效教学一直是一个受到大家关注的话题,小学生正处于文化学习刚刚起步的阶段,在科学课上,对于孩子的有效教学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在科学教育有效教学中,发现问...
[期刊论文] 作者:黄承宗, 来源:凉山大学学报 年份:2002
邛海位于西昌城郊东南,波光鳞鳞,风景优美.被誉为高原明珠,有许多名胜古迹,史书多有记载....
[期刊论文] 作者:黄承宗, 来源:四川文物 年份:1997
[期刊论文] 作者:黄承宗, 来源:理论与改革 年份:1999
[期刊论文] 作者:黄承宗, 来源:考古 年份:1983
西昌市老西门(即宁远门)外,宁远河与南安河交汇处有一缓坡台地,当地称三坡。1981年元月西郊公社七大队第三生产队社员在台地东侧改造土地时,发现一座火葬墓。出土器物全部送交凉山彝族自治州博物馆。墓葬没有封土堆,只有露出地表高80、宽45、厚28厘米的一条红砂......
[期刊论文] 作者:黄承宗, 来源:思想战线 年份:1981
四川省盐源县卫城公社的东城门外有一铁椿寺,因寺内供有铁柱而得名。现该寺仅遗存殿堂数间,且已改建为民居。铁柱早年被埋入土中,现露出土外的部分,中空,柱壁厚约四公分(未去锈),直径约四十公分。它是南诏政权留下的一件珍贵文物。是继云南弥渡县南诏铁柱发现后......
[期刊论文] 作者:黄承宗, 来源: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0
【正】 (一)彝族的文 身风俗 解放以前在凉山越西、喜德、西昌、冕宁、德昌和盐源等地区的彝族妇女(还有个别男青年),在两支手臂上,常刺有青色圆形斑纹,有的还刺一种三小点;...
[期刊论文] 作者:黄承宗, 来源:四川文物 年份:1985
【正】 人类在石器时代的年代里,主要是利用天然的石头制成各种简单粗糙的工具,与自然界进行艰苦的斗争。这种生产工具,由于它的原材料是石头,当时的人们在劳动生产时一经损...
[期刊论文] 作者:黄承宗, 来源:四川文物 年份:1998
[期刊论文] 作者:黄承宗, 来源:四川文物 年份:1992
【正】 博什瓦黑系彝语记音。汉译“蛇门岩”。石刻画像位于南面山坡,属四川省昭觉县碗厂乡,西距西昌市60公里,东距昭觉县城60公里,南与普格县毗邻。有一条小河(碗厂河)向东...
[期刊论文] 作者:黄承宗, 来源:四川文物 年份:1993
【正】 四川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入藏有大量的古代军事装备用品皮铠甲;是一批研究古代军事装备和彝族古代漆工艺的珍贵文物。铠甲是古代冷武器时期的一种防卫性军事装备;...
[期刊论文] 作者:黄承宗, 来源:文物 年份:1987
四川省西昌市西郊一户农民在翻修旧房时,发现早年砌入房基的一块元代梵文石碑。碑质为当地红砂岩,高58、宽42、厚8厘米。从碑石的上下插榫看,此碑原有碑额和碑座,现在仅存碑身,左上角略残。碑两面磨平雕刻佛像和文字。正面上部方线框内以细线阴刻坐佛像一尊。佛......
[期刊论文] 作者:黄承宗, 来源:文物 年份:1987
1984年冬,四川西昌市西郊钟官坡村的一户农民在改建旧房时,发现早年砌在墙基里的一方刻石残件(图一),是一件大理时期的遗物。刻石残件用当地红色砂石雕制,作圆头碑形状,两面刻写文字(图二、三),下部残缺。残高30、宽26、厚5厘米。正面上部中间雕有高约10、宽约6......
[期刊论文] 作者:黄承宗, 来源:文物 年份:1977
最近,在四川省西昌县城西北一所民旁内发现有"大顺"二字铭文的一方残砖,长28、宽17、厚6.5厘米(图一)。这方残砖原来是砌在西昌城墙上的。据文献记载,张献忠于公元1646年牺牲,但其余部仍然坚持斗争。公元1648年,张献忠旧部刘文秀的部队曾占领过西昌,并修建过西......
[期刊论文] 作者:黄承宗, 来源:文物 年份:1979
1975年3月,四川西昌地区博物馆在西昌县东南三里发现石阙,1977年10月进行了发掘。发现的无铭双阙采用当地红砂石制成,东西相距8米。东阙尚存阙顶,阙身(上部稍残)和基座三件(图一),西阙仅存屋顶一件(图-)。东阙基座长1.45、宽1.05、高0.28米。基座中部有一28×20......
[期刊论文] 作者:黄承宗,, 来源:贵州民族研究 年份:1982
【正】 彝族的古代葬俗,长期以来保持火葬的习俗。例如四川大小凉山解放以前,老年人死后,家人穿黑白蓝送终服,停尸屋内木板上。尸体捆作屈肢侧卧的形状,头朝里,脚朝外,派人四...
[期刊论文] 作者:黄承宗, 来源:贵州民族研究 年份:1985
【正】 铜鼓,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彝语称“吉普古则”。古语里面有即汉译“打铜鼓,响四方。”所以凉山彝族对于铜鼓是不陌生的,在历史上曾与铜鼓有过关系。现就笔者工作中调查...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