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6756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245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王端礼, 来源:中华皮肤科杂志 年份:1995
当前,真菌病的诊断和治疗都有很大进展,如引进的或我国自行研制的酵母菌诊断技术应用于临床;伊曲康唑、氟康唑、特比萘芬等新一代的抗真菌药物用于临床,对许多真菌病的治疗有了更有效的药物.但一些较新的诊断技术尚未广泛用于临床,真菌和真菌病的基础知识尚待普......
[期刊论文] 作者:王端礼, 来源:中华皮肤科杂志 年份:1995
伊曲康唑[itraconazole,商品名斯皮仁诺,Spora-nox]是比利时杨森公司研制出来的一种新的口服高效广谱抗真菌药物,对皮肤癣菌、酵母、曲霉和双相真菌等有显著的抗菌作用。我们于1993年9月至1994年1月间采用短程疗法......
[期刊论文] 作者:王端礼,, 来源:国外医学.皮肤病学分册 年份:1980
疣状表皮结构不良(简称EV)被认为是一种疣病毒的全身性感染。其疣状损害中有很多病毒颗粒。异体接种在某些人中已成功。 EV是由人类乳头瘤病毒-3(HPV-3)和HPV-4引起的。HPV-...
[期刊论文] 作者:王端礼,, 来源:国外医学.皮肤病学分册 年份:1981
作者报告了一例31岁女性患者,因长期肾脏疾病,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和硫唑嘌呤治疗,发生了进行性皮肤溃疡和皮下结节.皮损组织学检查,并经真菌培养证实为隐球菌病.结节及溃疡损...
[期刊论文] 作者:王端礼, 来源:中华皮肤科杂志 年份:1994
近年来,由于科技进步,诊断技术提高,多种抗生素、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广泛应用,以及导管手术、器官移植、糖尿病、肿瘤等疾病增多.免疫抑制患者增加,真菌病也逐年增加,各种条件致病菌更是大量发现.Rinaldi教授最近提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当前已经没有非致病......
[期刊论文] 作者:王端礼, 来源: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年份:1996
[期刊论文] 作者:王端礼, 来源:中华内科杂志 年份:2006
由于医学科学的进步,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的大量使用,糖尿病、恶性肿瘤、艾滋病等疾病的增加,导致临床上真菌病、特别是深部真菌病的大量增加,有必要加强对真菌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同时,加深对医学真菌学的了解和提高实验室操作技术水平也是非常重要的......
[期刊论文] 作者:王爱平,李若瑜, 来源:临床皮肤科杂志 年份:1995
1%疗霉舒霜治疗体股癣临床疗效观察王爱平,李若瑜,王端礼,马圣清,周祖德,万哲疗霉舒(Lamisil)是瑞士山德士药厂研制开发的具有广谱抗真菌活性的丙烯胺类药物,在体内外部已证明有杀真菌的作用,尤...
[期刊论文] 作者:王端礼,马明宇, 来源:森林工程 年份:2000
本文论述了公路工程施工阶段监理工程师进行工程质量控制的途径、方法和手段。概括为两大途径:审核有关文件、报告和报表;进行现场检查与试验。三种方法:目测法、量测法和试验法......
[期刊论文] 作者:王端礼综述, 来源: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年份:1992
近年来抗真菌抗生素中有睫状真菌素抗念珠菌,尼克霉素抗球孢子菌、皮炎芽生菌有效。唑类药物有氟硅唑,BayR3783,PR988-399FB,SDZ89-485等均为广谱抗真菌,大多在动物试验阶段。Sch 39304广谱抗真菌,对念珠菌感染比氟康唑效力大4倍,对皮肤癣菌感染比氟康唑大4~8倍......
[期刊论文] 作者:余进,王端礼, 来源:世界药品信息 年份:2002
[期刊论文] 作者:李冬梅,王端礼, 来源:中华皮肤科杂志 年份:1994
[期刊论文] 作者:程培华,王端礼, 来源:中华皮肤科杂志 年份:1991
皮肤癣菌和假丝酵母菌是临床上常见的致病真菌.作者选了部分菌种,对它们在室温下(27℃)不同含盐浓度的沙氏培养基上及在普通沙氏基不同温度下培养的生长情况进行了实验观察,现报告如下.......
[期刊论文] 作者:李若瑜,王端礼, 来源:中华皮肤科杂志 年份:2002
[期刊论文] 作者:MohrCP,李冬梅,王端礼, 来源:中华皮肤科杂志 年份:1994
由于咪唑类药物具有广谱的抗真菌作用,多年来已被成功地应用于皮肤真菌病的局部治疗。从患者依从性的角度来看,联苯节唑即使每天应用一次以及缩短治疗期限,它所具有的广谱抗真菌......
[期刊论文] 作者:王端礼,李若瑜, 来源:辽宁医学杂志 年份:1998
暗色丝孢霉病(phaeohyphomycosis),是于1974年由Ajelo创立的。原来关于暗色真菌引起的疾病比较混乱,最早发现的是着色芽生菌病,因病情变化复杂、病种多样,改称为着色霉菌病(chromomycosis)。后又称着色霉菌病及其相关疾病.........
[期刊论文] 作者:王端礼,李若瑜, 来源:中国菌物学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第五届菌物学学术讨论会 年份:1998
该文对暗色真菌(demalaceous fungi)的着色牙生病(chromoblatomycosis)和暗色丝孢霉病(phaeohyphomycesis)的致病菌及组织病理和其它鉴定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期刊论文] 作者:宋志群,王端礼,, 来源:国外医学.皮肤病学分册 年份:1991
本文对近年来致病性暗色真菌的产孢方式理论研究和某些致病性暗色真菌的最新分类进展作了较为系统的综述.由于致病性暗色真菌的多形性,在没有更先进、更科学、更可靠的分类手...
[期刊论文] 作者:杨秀敏,王端礼,, 来源: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年份:2006
虫霉病是一种少见的深部真菌病,主要由蛙粪霉(固孢、林和裂孢蛙粪霉)、耳霉(冠状和异孢耳霉)两类致病菌引起,多发生在热带或亚热带,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皮肤和皮下组织肿块.质地硬而无......
[期刊论文] 作者:罗庆录,王端礼, 来源:临床皮肤科杂志 年份:1989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