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4014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67,44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148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曲莉,潘卫庆, 来源: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年份:2007
自1976年Trager和Jensen成功建立了恶性疟原虫体外连续培养方法以来,该方法已广泛应用于恶性疟原虫分子生物学及免疫学的研究。恶性疟原虫的冻存与复苏,是能否成功进行体外培养...
[期刊论文] 作者:潘卫庆,张冬梅, 来源:生物工程学报 年份:2000
恶性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1是当今疟疾疫苗主要的侯选抗原。由于天然MSP1基因AT含量异常高(为74%),使得克隆全长天然基因无法实现。本文已全合成了msp1基因(494bp),解决了该天然基因在异源系统中不稳定......
[期刊论文] 作者:钱锋,潘卫庆, 来源: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年份:2002
目的:用含PLtetO启动子的pZE11质粒在减毒伤寒杆菌CVD908疫苗株中表达恶性疟原虫MSP1-31片段基因.方法:构建受四环素诱导调控的重组质粒pZE11/MSP1-31,将该重组质粒用电穿孔...
[期刊论文] 作者:缪为民,潘卫庆, 来源: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年份:1991
酶联免疫印斑法(Enzyme-linked immuno blot)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它结合了SDS-PAGE的高分辨率和酶联免疫反应的高敏感性和特异性,因此在生物化学、免...
[期刊论文] 作者:钱锋,潘卫庆, 来源:自然杂志 年份:2001
疟疾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寄生虫病 ,疟原虫转染技术的建立 ,为我们在分子水平上研究这种病原体的生物学特性和发病机理 ,并最终能控制这种传染病提供了一种强有力的工具...
[期刊论文] 作者:杨树桐,潘卫庆, 来源:高技术通讯 年份:1994
P190是恶性疟原虫裂殖子表面抗原,是很有希望的疟疾疫苗候选抗原。采用PCR方法克隆了我国海南省FCC1/HN株P190抗原基因的3个保守区片段,连接到pUC18载体上进行DNA序列测定,然后分别与表达载体pGEX-2T连接,经双酶切鉴......
[期刊论文] 作者:张冬梅,潘卫庆, 来源:中国热带医学 年份:2004
21世纪需要高素质人才,为适应新世纪教改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医学寄生虫学的教学现代化势在必行,现论述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等现代教学手段改革医学寄生虫学教学的一些构...
[期刊论文] 作者:何兴,潘卫庆, 来源: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年份:2020
血吸虫病是一种严重但被忽视的热带传染病,全世界感染血吸虫的人数超过2亿.了解血吸虫和宿主相互作用的机制是有效控制和最终消除血吸虫病的关键.miRNA是一种内源性的非编码...
[期刊论文] 作者:吴媛,潘卫庆,, 来源:中国热带医学 年份:2010
目的分析6株恶性疟原虫PfCP-2.9融合抗原的单克隆抗体识别相同或相关表位情况。方法以PfCP-2.9重组蛋白为抗原进行ELISA板包被,用辣根过氧化物酶分别标记6株PfCP-2.9单克隆抗...
[期刊论文] 作者:何兴,潘卫庆, 来源: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 年份:2011
血吸虫虫卵引起的肝脏肉芽肿和纤维化病变是导致血吸虫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血吸虫病的病理基础是宿主对成熟虫卵释放的可溶性虫卵抗原产生的免疫应答.该文对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细胞和分子机制进行了综述。......
[期刊论文] 作者:钱锋,潘卫庆, 来源:中华医学杂志 年份:
[会议论文] 作者:程倩倩,潘卫庆, 来源:中华医学会第六次全国艾滋病、病毒性丙型肝炎暨全国热带病学术会议 年份:2013
目的 本研究利用Mkp5-/-C57BL/6小鼠模型探讨了MKP5分子在约氏疟原虫感染中的免疫调控作用.方法 以6-8周雌性Mkp5-/-型C57BL/6小鼠为实验组,野生型C57BL/6小鼠为对照组,经腹腔接种5×106约氏疟原虫致死性虫株P.yoelii17XL感染的红细胞,动态监测和比较生存情况以......
[期刊论文] 作者:姜鹏月, 潘卫庆,, 来源:中国热带医学 年份:2004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华大学发明人:隋森芳文摘:本发明属于生物技...
[期刊论文] 作者:张逸龙,潘卫庆,, 来源: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年份:2015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是我国发明的强效抗疟药,WHO已推荐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用药(ACTs)为治疗恶性疟的一线药物。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应用已使全球疟疾流行得到了有效控制,疟疾...
[期刊论文] 作者:潘卫庆,陆德如, 来源:国外医学(寄生虫病分册) 年份:1992
T淋巴细胞在疟疾免疫中起重要作用,因此在疫苗设计时应注重掺入T细胞表位。活的减毒细菌或病毒载体在携带异源抗原和诱生细胞免疫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红内期MSA1,MSA2,RESA和E...
[期刊论文] 作者:张青锋,潘卫庆, 来源: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年份:2007
本文对恶性疟原虫变异抗原基因家族(Var基因)变异机制的研究进行了综述。Var基因家族的近60个基因中只有一个能够得到表达,其余皆被沉默。这种相互排斥性表达机制是在转录水平...
[期刊论文] 作者:赵静,林超,潘卫庆,, 来源: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 年份:2015
目的比较体表渗透法、电穿孔法、脂质体转染试剂LipofectamineTM2 000以及纳米材料聚乙烯亚胺(PEI)4种不同的方法用于日本血吸虫机械脱尾童虫体外转染siRNA的转染效率,以期筛选...
[期刊论文] 作者:张青锋,潘卫庆, 来源: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年份:2004
目的:构建一个恶性疟原虫红前期多表位融合抗原基因(PfCP-TCL),并在毕氏酵母中进行高效分泌表达。方法:选取了疟原虫红外期疫苗候选抗原CSP、TRAP和LSA-1中的一些重要T、B细胞表...
[期刊论文] 作者:郑尚永,潘卫庆, 来源:安徽农业科学 年份:2011
[目的]通过拼接完成对SARS S蛋白的上下游序列S1和S2的合成,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获得具活性的S1和S2蛋白。[方法]利用不对称PCR方法以及采用设计酶切位点将2个片段连接的方法...
[期刊论文] 作者:白瑞璞,潘卫庆,, 来源:中国热带医学 年份:2017
目的筛选并验证日本血吸虫感染后,肝脏枯否细胞(Kupffer cells,KCs)内差异表达micro RNAs(mi RNAs)及基因。方法实验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感染日本血吸虫组。用密度梯度离心...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