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1.0206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57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魏露苓,, 来源:农业考古 年份:2009
[期刊论文] 作者:魏露苓,, 来源: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3
中国人认识、利用菌类的历史悠久.至隋唐,随着经济文化的繁荣和科技的进步,人们对菌类的食用价值、药用价值、生长特点及毒性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并摸索出了食用菌、药用菌的栽...
[期刊论文] 作者:魏露苓, 来源:学术研究 年份:1997
“一生衣食素馨花”魏露苓(华南农业大学农史室)素馨原名“耶悉茗”,由西亚传入我国。据晋代嵇含《南方草木状》记载:“耶悉茗花、茉莉花:皆胡人自西国移植于南海,南人怜其芳香,竞......
[期刊论文] 作者:魏露苓,, 来源:农业考古 年份:2006
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它有多样化的地理环境和气候、多样化的人种和语言、多样化的宗教,还有多姿多彩的神话。尤其令人目不暇接的是它那具......
[期刊论文] 作者:魏露苓,, 来源:农业考古 年份:2006
中国人在世界上最早利用了丝与茶。精美的丝织品和茶叶在古代一直是中国进出口贸易的“拳头产品”。但是,到近代,法国、意大利以及后来的日本逐渐掌握蚕桑技术,而邻国印度在英国......
[期刊论文] 作者:魏露苓, 来源:中国科技史料 年份:1996
清代赵学敏所著《凤仙谱》记录了181个凤仙品种,总结了前人多年种植凤仙的宝贵经验,提出一套精湛的栽培技术。谱中赵氏对植物学及遗传变异的见解,与现代生物学中一些理论有相通之处......
[期刊论文] 作者:魏露苓,, 来源:农业考古 年份:2000
[期刊论文] 作者:魏露苓, 来源:农业考古 年份:2001
中国与印度都是具有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在历史上,中印两大古老文明之间有过多方面的文化交流。就茶叶的利用而言,中印两国起步都很早,当今两国都是茶叶生产大国。在茶树......
[期刊论文] 作者:魏露苓, 来源:农业考古 年份:2004
印度是一个具有同中国一样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印度河--恒河平原土地肥沃,是产生和发展农业的好地方.考古发现显示,早在公元前7000年,那里就有了栽培水稻.在位于印度河流域的...
[学位论文] 作者:魏露苓,, 来源:暨南大学 年份:2006
本文研究鸦片战争后至清亡这段时间内中国人认识、翻译引进的西方近代农业科技的主要内容和传播推广西方近代农业科技的主要方式与活动。所用文献以清末外交官游记、清末译成...
[期刊论文] 作者:魏露苓, 来源:农业考古 年份:1999
[期刊论文] 作者:魏露苓,, 来源:农业考古 年份:1999
[期刊论文] 作者:魏露苓,, 来源:农业考古 年份:1996
中国古代植物谱录是具中国特色的植物志,有的也可视为园艺专著。这类著作的中心内容是花草、树木的种类、品种以及栽培技术,外加有关的诗文和典故等。谱录作者们酷爱园...
[期刊论文] 作者:魏露苓,, 来源:农业考古 年份:2004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Back to yield...
[期刊论文] 作者:魏露苓, 来源:农业考古 年份:1998
《稻品》作者黄省曾考(摘要)华南农业大学农史研究室魏露苓《稻品》是继宋代曾安止《禾谱》之后,我国古代第二部记录水稻品种的专书,是研究我国水稻品种资源的珍贵文献。《稻品》......
[期刊论文] 作者:魏露苓, 来源:中国农史 年份:1998
《稻品》是继宋代曾安止《禾谱》之后,我国古代第二部记录水稻品种的专书。是研究我国水稻品种资源的珍贵文献。《稻品》作者黄省曾是明代文人,出身殷实之家,后渐清贫。他嗜书如......
[期刊论文] 作者:魏露苓,, 来源:中国科技史杂志 年份:2005
由广东农史研究会、华南农业大学农史研究室、江门市林业局联合举办的广东农史研究会第七届年会暨江门林业发展研讨会于2005年6月13~15日在广东鹤山召开.与会者约90人,收到论...
[期刊论文] 作者:魏露苓, 来源:农业考古 年份:2005
笔者于2000年8月至2001年8月在印度访学一年.所在的大学是位于北方邦的安拉哈巴德大学.该校的古代史、文化暨考古系实力较强.考古专业的资深教授大多数参加过科尔迪瓦和马哈...
[期刊论文] 作者:魏露苓,, 来源:学术研究 年份:2007
甲午战败后,中国兴起新的重农思潮。晚清传入的西方近代化农业技术,在各界有识之士的努力下,通过基层农业教育部门、农业试验场,以讲座、发送良种等方式传授给农民。虽然这种推广......
[期刊论文] 作者:魏露苓,, 来源:农业考古 年份:2011
清光绪24年(1898),康、梁与维新派发起了"戊戍变法"。将书院改为学堂、教授西学,是变法的内容之一。变法虽然失败,新式学堂仍得以兴办。1905年,朝廷终于废科举、兴新学,许多新式......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