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5792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159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魏岗之, 来源:中华神经科杂志 年份:2002
脑卒中高居人口死亡原因的第 2位 ,每年新发患者 15 0万例 ,现有幸存者 6 0 0万例 ,其中 75 %丧失劳动力 ,4 0 %中度致残 ,是老年人致残和认知障碍的主要原因 ,年直接或间接...
[期刊论文] 作者:魏岗之, 来源:中华内科杂志 年份:1996
缺血性脑血管意外治疗的新概念魏岗之近年来,随着对脑缺血病理生理和发病机制的深入了解,有关缺血性脑血管意外治疗概念也在不断更新。大量实验研究和临床观察表明,脑梗塞形成需......
[期刊论文] 作者:魏岗之, 来源:引进国外医药技术与设备 年份:1998
溶栓治疗是当今缺血卒中研究热点之一,本文复习了近年世界各国有关溶栓治疗的现状,并对其适应证、治疗时机、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及其处理,以及附加治疗(抗凝及抗血小板聚集)进...
[期刊论文] 作者:魏岗之, 来源:医师进修杂志 年份:1999
脑动脉闭塞以后,缺血区中心脑组织60分钟后即坏死。其周边区通过侧支循环代偿,神经元代谢维持在细胞膜泵衰竭水平之上,电活动水平之下,膜结构尚未破坏。坏死、凋亡、电抑制与正常神......
[期刊论文] 作者:魏岗之, 来源: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年份:2000
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和必然趋势。目前,我国老龄人口已超过1.24亿,占总人口的10%,已进入老年型人口国家。脑血管疾病是老年人常见病,患病率高达1788/10万,死亡率为882/10万......
[期刊论文] 作者:魏岗之, 来源: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年份:1997
脑血管病是我国的多发病,据1984年“中国卫生统计提要”资料:1957~1984年近30年中,脑血管病在人口死因构成由5.5%上升至21.1%,94年已跃居首位.国内外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在...
[会议论文] 作者:魏岗之, 来源:第五届全国心脑血管疾病高级学术论坛 年份:2004
本文列出了急性脑梗死的溶栓治疗中的几个实际问题:如何选择适应症?如何控制"时间窗"(TTW)?如何减少并发症?等七个大问题,然后对这几个问题一一作了详细的意见说明.最后指出...
[期刊论文] 作者:魏岗之, 来源:中华内科杂志 年份:2001
在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是引起死亡及致残的首要原因。每年新发卒中病人约150~200万人。病死率约80~120/10万人口。1996年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通过了组织纤维溶酶原激活物(tPA)静脉溶栓是治疗卒中安全、有效的方法。随后对抗血小板、抗血栓及神经保护剂进行了大规......
[期刊论文] 作者:魏岗之,, 来源:国外医学参考资料.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 年份:1975
作者对144例非外伤性巨大脑出血的病因及部位进行了详细的临床-病理研究,其中约2/3(95例)出血的原因经证实系动脉瘤、血管瘤、动脉炎、肿瘤或血液病(白血病、血友病)所致。1...
[期刊论文] 作者:魏岗之, 来源:中华内科杂志 年份:1994
血管性巴金森综合征的确认始终存在争议,关键是缺乏尸检证实的病例,我们报告1例临床上具有典型巴金森病表现,而尸检未发现任何巴金森病的病理改变,但存在广泛底节区腔隙梗塞,因而肯定血管性巴金森综合征无疑。......
[期刊论文] 作者:魏岗之, 来源:卒中与神经疾病 年份:1995
缺血性卒中的病机和治疗(二)魏岗之缺血性卒中后血压常升高,但多于发病后第一周内即下降。缺血半暗影带区由于压力--流量自动调节机制丧失,流量与灌注压呈线性关系,因此将血压维持在......
[期刊论文] 作者:魏岗之, 来源:卒中与神经疾病 年份:1995
缺血性卒中的病机和治疗(一)魏岗之本文介绍了近5年来国内外有关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机制和治疗的最新动向。发病机制中阐述了缺血后钙通道、兴奋性氨基酸递质谷氨酸、乳酸堆积及......
[期刊论文] 作者:魏岗之, 来源:中华内科杂志 年份:1998
缺血性脑血管意外是中国老人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脑血管意外的警告信号。其中约有1/3将发展为脑血管意外,一次TIA预示有罹患脑血管意外的危险,因而能使医生在发病前进行干预。TIA是由于血管病变引起的脑或视网膜缺血导致的短暂性神经功能缺......
[期刊论文] 作者:魏岗之, 来源:中华内科杂志 年份:1999
任何全身或局部脑血流量下降至一定程度均会导致缺血性神经元损伤,其机制极为复杂,是一种迅速发展的神经化学变化。缺血后能量衰竭导致神经递质变化,兴奋性氨基酸(EAA)释放增加,细胞内钙失稳态,自由基生成,细胞酸中毒、水肿、凋亡基因激活等。上述环节互为因果,形成恶性......
[期刊论文] 作者:魏岗之, 来源:中华神经科杂志 年份:1997
[期刊论文] 作者:魏岗之,, 来源: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 年份:1980
脑血管病时局部脑血流急性脑梗塞很多研究证明闭塞性脑动脉疾患不论是血管造影证实或造影阴性者局部脑血流(rCBF)均有改变,尤其后者局部脑血流测定更有诊断价值。急性脑梗塞...
[期刊论文] 作者:魏岗之, 来源:北京医学 年份:1982
高血压脑血管病是成人最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据华北地区调查,自然人群发病率为15~18/万人。Framingham分析高血压与卒中之间流行病学的关系,观察了近5,000例年龄在30~60岁的男...
[会议论文] 作者:魏岗之, 来源:首届全国心血管危险因素与脑卒中防治论坛 年份:2002
高血压、心肌梗死、房颤、糖尿病、高脂血症、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以及不良的生活方式与脑卒中的发生息息相关,为预防脑卒中的发作,本文对上述情况预以识别并加以控制....
[期刊论文] 作者:魏岗之, 来源:中华皮肤科杂志 年份:1963
[期刊论文] 作者:魏岗之, 来源:中华皮肤科杂志 年份:1964
近年来内科领域中,激素合并抗结核药物治疗内脏结核已成为普遍研究的对象,而且在临床方面已经有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多数报告均证明各种类型的结核如结核性脑膜炎、渗出性胸膜炎、心包炎、腹膜炎、粟粒性结核及某些活动性肺结核等均有校为良好的效果.......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