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1.8388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139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魏奕雄, 来源:重庆社会科学 年份:2000
[期刊论文] 作者:魏奕雄,, 来源: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年份:2010
世界最大的石刻弥勒坐像——乐山大佛,199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据《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记》,发起修建大佛的是海通禅师,但"全身未毕,禅...
[期刊论文] 作者:魏奕雄,, 来源: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5
1946年抗战胜利后,故宫文物奉命迁离乐山、峨眉,向重庆集中。2014年,在乐山市档案馆和峨眉山市档案馆新发现关于故宫文物迁离时乐山县、峨眉县时,四川省政府、乐山专署、故宫...
[期刊论文] 作者:魏奕雄,, 来源:新西部 年份:2015
故宫文物南迁是抗战时期一场艰苦卓绝的文化长征,是国难当头中华儿女舍生取义拯救文化的一次伟大壮举,是人类文化史上空前的守护传奇。其中,故宫9000多箱珍贵文物曾经在...
[期刊论文] 作者:魏奕雄,, 来源: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年份:2003
"天下山水之观在蜀,蜀之胜曰嘉州",三江归依的乐山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孕育了无数杰出人士。所谓"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地灵,则人杰。古往今来,嘉...
[期刊论文] 作者:魏奕雄, 来源: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年份:2003
为了不污染国土 正当秦山进入热火朝天的安装阶段,1986年4月26日,传来了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4号反应堆芯熔毁放射性泄漏的消息。全世界的核电发展又一次受到猛烈冲...
[期刊论文] 作者:魏奕雄,, 来源: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年份:2011
每年农历正月初八,峨眉山飞来殿人山人海,附近的男女老少都到这里赶庙会,焚香化纸,祈求延年长寿国泰民安。...
[期刊论文] 作者:魏奕雄,, 来源: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年份:2008
明代高僧别传驻锡峨眉三十五年,修殿造佛铸钟辟路植树,为峨眉山的建设多所贡献。尤其是所铸圣积晚钟和所植古德林,至今仍然发挥着效益,令僧俗共赞。...
[期刊论文] 作者:魏奕雄,, 来源: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年份:2012
峨眉山华严塔为紫铜冶铸,有7方14层,从下而上依次是须弥座、覆钵、七层大楼阁和七层小楼阁,顶有三重巨大宝珠,大小楼阁之间有塔檐相隔,远望像是大小楼阁相重叠。塔体铸有密密麻麻......
[期刊论文] 作者:魏奕雄,, 来源: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年份:2008
一、峨眉道教 众所周知,峨眉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但它也曾是道教名山的往事却鲜为人知。从传播的历史来考察,道教先于佛教传上峨眉山。东汉末年顺帝汉安年间(142—143年),沛......
[期刊论文] 作者:魏奕雄,, 来源: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年份:2006
出身于边远山区贫寒之家的子弟,一旦远赴都市刻苦求学,博览群书,也能成为大学问家。从小凉山走出来的农家子弟贺昌群,就是这样一位杰出的历史学家。...
[期刊论文] 作者:魏奕雄,, 来源:郭沫若学刊 年份:1988
很多人都知道鲁迅先生和内山完造先生的亲密关系,而郭沫若和内山完造的深厚交情却鲜为人知。 一九二一年四至八月,正在日本帝国大学医科读书的郭沫若,辍学返回上海筹备...
[期刊论文] 作者:魏奕雄, 来源:郭沫若学刊 年份:1999
[期刊论文] 作者:魏奕雄,, 来源:世纪 年份:2004
故宫文物南迁华东,避地西南,是战争年代一场艰苦卓绝的文化长征。从1933年2月迁离,到1950年1月返回北京,历时17年,颠沛10多省,这些文物万里关山,多次险遭灭顶之灾。在艰苦的...
[期刊论文] 作者:魏奕雄,, 来源: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年份:2009
峨眉山景观最显著的特点是佛教文化与自然景物相融合。它具有雄伟的气质美、神奇的动态美、绚丽的色彩美、优雅的听觉美和超凡脱俗的意境美。...
[期刊论文] 作者:魏奕雄,, 来源: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年份:2011
峨眉山万年寺有一座黄色的无梁砖殿,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得格外醒目。这座已有400多年历史的古老佛殿是峨眉山的标志性建筑。...
[期刊论文] 作者:魏奕雄, 来源:党史博采 年份:2002
【正】 郭沫若与毛泽东于1926年3月初识于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广州,交谊甚厚,四十年后,当“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狂飙骤起时,郭沫若茫然不知所措。一个是发动者,一个是受冲...
[期刊论文] 作者:魏奕雄,, 来源: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年份:2014
1984年,乐山文史工作者在乐山大佛右侧发现了《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记》摩崖碑刻,碑中清晰显现“剑南西川节度……韦皋记”....
[期刊论文] 作者:魏奕雄,, 来源: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年份:2013
峨眉山清音阁前宝现溪畔,一座六柱小亭罩护着一块黑褐色石碑。这块全山唯一来自国外的碑刻,记载着一段中日人民友好交往的佳话。1825年(日本文政八年,清道光五年)冬,68岁的日...
[期刊论文] 作者:魏奕雄, 来源:党史博采 年份:2002
“在华日本人反战同盟”总部于1940年7月20日成立于重庆。他们与中国人民一道,为抗击日本侵略军作出了特殊的贡献。在今天日本右翼势力极力否认当年的侵华暴行之际,我们...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