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9648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27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陈祥生摘,邵长庚校, 来源: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年份:1998
雄性激素,特别是二氢睾丸素在男性秃发、多毛症、痤疮、男性假两性畸形及良性前列腺增生的发病机理中起着主要的作用。...
[期刊论文] 作者:陈祥生摘,李文忠校, 来源: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年份:1988
作者对129例新发的少菌型麻风患者(TT95例BT19例和115例)给予氨苯枫100mg/d和利福平600mg每月1次监服治疗,并进行1年随访.在治疗6个月后,对临床持续活动的患者继续上述方案治疗和随访观察.......
[期刊论文] 作者:陈祥生摘,叶干运校, 来源: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年份:1991
本文报告了作者应用荧光麻风抗体吸收试验(FLA-ABS)和Dharmendra抗原的麻风菌素试验进行的麻风亚临床感染调查的8年随访观察结果....
[期刊论文] 作者:陈祥生摘,何达埙校, 来源: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年份:1990
本文报告了在菲律宾宿务麻风研究中心接受治疗的31例耐氨苯砜瘤型麻风病人应用以氯苯吩嗪为主的两种化疗方案治疗5年的血清学监测结果。...
[期刊论文] 作者:陈祥生摘,叶干运校, 来源: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年份:1990
本文作者于1984~1986年间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南岸的Kalo村进行了麻风流行病学和血清抗酚糖脂-ⅠIgM抗体(APGL-Ⅰ)水平与临床麻风关系的反复性调查。...
[期刊论文] 作者:陈祥生摘,何达埙校, 来源: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年份:1991
本研究应用南印度Polambakkam地区1955~1970年间发现的35200例麻风病例的个案资料,对建立流行病学模型的参数进行了计算,以便利用该模型模拟不同的治疗对策,从而(1)比较单疗和MDT仅治疗MB病例或治疗全部病例后的发病趋势;(2)预测持久菌对发病的影响;(3)比较应用......
[期刊论文] 作者:陈祥生摘,叶干运校, 来源: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年份:1992
在88例结核样型(TT或BT)病人中对3种血清学酶免疫试验,即抗麻风分支杆菌的多克隆抗体ELISA(ML-ELISA)、抗35kD蛋白表位特异性抗体ELISA(SACT-ELISA)和抗酚糖脂1特异性抗体ELISA(PG-ELISA)进行了比较性评价,并在个例病人中对血清学结果与临床表现间的关系进行了......
[期刊论文] 作者:陈祥生摘,彭世瑜校, 来源: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年份:1996
在瑞典于默奥地区的4个年龄组(19、21、23和25岁)女性队列人群中应用培养和血清学检测方法对沙眼衣原体的感染流行状况进行了调查,并应用问卷对与沙眼衣原体感染有关的危险因素进行了调查。共调查611例女性,调查参加率为75%。......
[期刊论文] 作者:陈祥生摘,叶干运校, 来源: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年份:1996
免疫疗法被认为是一种可用来加速活菌杀灭和死菌清除的方法。该文报告了应用MDT和BCG或灭活W分支杆菌免疫疗法联合治疗未治多菌型BL/LL患者的长期(4~5年)随访结果。研究包括年龄在15~60岁间、细菌指数4+至6+的未治或疗期短于3个月的BL/LL患者,共36例,分为3组。......
[期刊论文] 作者:陈祥生摘,彭世瑜校, 来源: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年份:1996
应用抗角蛋白单克隆抗体对16例盘状红斑狼疮(DLE)的21块皮损进行了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并以3例健康者的正常皮肤、所有患者的皮损周围皮肤及2例非皮损部位皮肤作为对照。...
[期刊论文] 作者:陈祥生摘,彭世瑜校, 来源: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年份:1996
在SLE中大疱性皮疹罕见。作者首次报告1例经过证实的大疱性SLE儿童病例,皮损特征为局限于躯体一侧的肢端性线状水疱。 患儿,女,9岁。因发热、全身不适,眼周水肿,口腔疼痛性皮损和体重下降而入院治疗。入院前8周根据面部蝶形红斑,口腔溃疡、水肿性关节炎、蛋白尿......
[期刊论文] 作者:陈祥生摘,李文忠校, 来源: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年份:1997
麻风是一种慢性传染性疾病,麻风患者可以发生以逆向反应(RR)或麻风性结节性红斑(ENL)为特征的炎症反应性并发症,后者在瘤型(LL)麻风中更加常见。宿主对感染和炎症的反应伴有肝脏合成大量急性期蛋白的改变,以及脂质代谢的某些改变。为了探讨诸如麻风这类慢性感染......
[期刊论文] 作者:陈祥生摘,李文忠校, 来源: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年份:1988
本文报告了马来西亚吉隆坡大学医院在1981年1月至1985年12月5年间死亡的35例麻风患者尸体解剖的结果.35例患者中,男性31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74岁,病期10~30年,瘤型(包括BL和LL)23例(66%),结核样型(包括BT和TT)12例(34%).......
[期刊论文] 作者:陈祥生摘,李文忠校, 来源: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年份:1989
本研究是在埃塞俄比亚麻风估计患病率为,2.5‰的Gurage地区进行。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8例瘤型麻风患者家庭的54名家庭接触者、7例结核样型麻风患者家庭的39名家庭接触者、15个无麻风患者家庭的99名健康对照者对酚糖脂-I(PGL-I)的合成类似物(PGL-ISA)......
[期刊论文] 作者:陈祥生摘,李文忠校, 来源: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年份:1988
麻风化学治疗药物目前仅有4种,即氨苯砜、氯苯吩嗪、硫酰胺类药物(乙硫异烟胺和丙硫异烟胺)和利福平.然而、由于氨苯砜和利福平耐药菌株的出现,氯苯吩嗪的皮肤变色,以及硫酰胺类药物的肝脏毒性等问题,所以,寻找新的抗麻风药物则是迫切需要的.甲氟哌酸(Pefloxaci......
[期刊论文] 作者:陈祥生摘,何达埙校, 来源: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年份:1991
本文报告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研究了1982~1986年间在洛杉矶汉森氏病门诊部就诊的90例(BT24例,BL12例,LL54例),麻风病人在接受抗麻风治疗过程中血清抗ND-O-BSA和抗脂阿拉伯甘露聚糖(LAM)抗体的变化情况.......
[期刊论文] 作者:陈祥生摘,李文忠校, 来源: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年份:1990
本文报告2例婴儿麻风。例1为4个月女婴,因1个月前左背部出现两块浅色皮损而就诊。患儿的父母及同胞无麻风病史,但生活在同一家庭内的叔叔患有活动性BT麻风(皮肤查茵阴性,且已接受4个月的治疗)。体检可见左背靠近臀部处有两块约3cm大小的浅色斑,皮损无浸润,皮肤......
[期刊论文] 作者:陈祥生摘,叶干运校, 来源: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年份:1990
本文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8只麻风分支杆菌实验接种的黑长尾猴的血清抗脂阿拉伯甘露聚糖(LAM)IgG和IgM抗体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在8只接种猴中,5只发生瘤型(LL)麻风,其中3只在接种后的4~6个月,1只在10个月和1只在26个月出现临床症状;2只发生少菌型(未......
[期刊论文] 作者:陈祥生摘,何达埙校, 来源: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年份:1991
菲律宾宿务35例既往未治疗的瘤型麻风病人应用了以氨苯砜为主的两种治疗方案:Ⅰ. 氨苯砜100mg/d,每周6次,共5年,加上单剂量的利福平1.2g;Ⅱ. 氨苯砜100mg/d,每周6次,共5年,加上开始24周的氯苯吩嗪100mg,每周3次和单剂量的利福平1.2g.......
[期刊论文] 作者:陈祥生摘,何达埙校, 来源: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年份:1990
在缺乏麻风一级预防的情况下,早期诊断和有效的治疗仍然是麻风防治规划中最基本的方面。然而,对于抗麻风治疗的效果虽然可以用皮肤查菌和应用鼠足垫技术测定麻风杆菌活力来进行评价,但是,由于前者容易出现抽样误差和不能定量地表现出皮肤不同部位和其它组织(如......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