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6232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128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郝明工,, 来源: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3
文学的雅与俗,不仅有其社会价值方面的意义,主要对应于文学产品的社会功利性;也有其文学价值方面的意义,主要对应于文学作品的艺术创新性;更有其文化价值方面的意义,主...
[期刊论文] 作者:郝明工,, 来源: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年份:2008
本文以《史上最牛钉子户》为例,分析网络新闻传播的开放性,通过发挥其空前的传播优势,有助于舆论的迅速生成,从而有利于公民维权。...
[学位论文] 作者:郝明工,, 来源: 年份:2005
从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现有研究来看,通常是将文学运动的兴起视为文学思潮的肇起,致使现代文学思潮的中国生成没有能够引起研究者的应有关注。这种关注不够的主要原因,就是忽...
[期刊论文] 作者:郝明工, 来源:甘肃社会科学 年份:1995
从战略与政略相一致的观点看,大后方也就是以抗战时期国民政府陪都重庆为中心的中国西部地区,即以桂林、昆明、贵阳、成都、西安、兰州、迪化(乌鲁木齐)、西宁、银川等城市为地方......
[期刊论文] 作者:郝明工,, 来源:重庆社会科学 年份:2007
现代巴蜀作家通过具有“地方色彩”的文学书写,率先展示出区域文学在中国的现实发生,继而对抗战时期中国的文学区域化进行了大力推进,书写出典范之作,直接影响着二十世纪的中国区......
[期刊论文] 作者:郝明工, 来源: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5
所谓诗文化比较首先就是进行诗人之人的比较,将郭沫若与闻一多置于诗人心灵表达的动态流程中,来进行诗学与文化学的纵横比较,以展示诗人之间在诗魂、诗情、诗艺、诗风上的文...
[期刊论文] 作者:郝明工,, 来源: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6
抗日战争时期重庆新闻事业出现了根本性的转变,向大众传播的现代形态发展。重庆新闻事业从服务于抗战出发,逐步由适应全民抗战的需要为主转向满足民主建国的要求为主,在不断...
[期刊论文] 作者:郝明工,, 来源: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年份:2009
抗战时期中国文学的区域化分,当从历史本相出发,以抗战区与沦陷区两分,尔后进一步细分为四大主要文学区域,即抗战区文学中以重庆为中心的大后方文学与以延安为中心的边区文学...
[期刊论文] 作者:郝明工,, 来源:新闻界 年份:2006
[期刊论文] 作者:郝明工, 来源:江汉论坛 年份:1994
【正】 作为学者型的现代剧作家,曹禺在其创作生涯中不时进行着关于“主题”的思考。本文拟以曹禺对于主题的有关论述为基点,进行一次主题学领域的理论探讨。这不但可以为研...
[期刊论文] 作者:郝明工,, 来源: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06
汉语文学,较之中国文学、华文文学,除了更具准确性与包容性,并可有着中国汉语文学与世界汉语文学的概念构成之外,更为重要的是,能够体现出汉语文学作为语种文学的超民族性、...
[期刊论文] 作者:郝明工,, 来源: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6
抗战时期,随着中国大学从东部迁往西部,陪都重庆成为中国高等教育中心,加快了现代青年的培养与中国大学的发展,促进了中国的现代转型。...
[期刊论文] 作者:郝明工,, 来源: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5
区域文化与文学形成与存在的空间之维,呈现出区域文化与文学的地理性.陪都重庆文化与文学的地理性,一方面表现为陪都重庆文化与文学的陪都效应,另一方面表现为陪都重庆文化与...
[期刊论文] 作者:郝明工, 来源: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5
世界汉语文学,较之世界华文文学,能够体现出语种文学的汉语文学所具有的世界性,表现为汉语文学的超民族性、超国别性、超文化性,由此而消解了华文文学强化中华性的文化限制,...
[期刊论文] 作者:郝明工,, 来源: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6
网络新闻传播通过发挥空前的传播优势,使舆论生成与舆论导向趋于一致,从而有利于在舆论表达之中形成舆论效应,以进行社会公共生活的公民自我调控。...
[期刊论文] 作者:郝明工, 来源: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03
对20世纪的中国文学,尤其是对中国大陆当代文学进行分期的历史命名,究竟是采用“年代”,还是“时期”,实际上取决于文学运动与社会发展的多重关系。从区域文学的角度来看,中...
[期刊论文] 作者:郝明工,, 来源:新闻界 年份:2008
新闻事业是从事新闻传播活动的行业,而媒介是进行新闻传播的手段,新闻事业的发展基于媒介形态的演变,两者之间表现出相辅相成的互动关系,...
[期刊论文] 作者:郝明工,, 来源: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3
"后新时期"是一个较为切近中国文学运动阶段性发展现状的时期命名.从后新时期文学运动的现实形态特征来看,呈现为文学运动的产业化与大众化.后新时期文学运动的产业化就是现...
[期刊论文] 作者:郝明工, 来源: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9
一面对当代中国的文艺发展,早在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之初,就有人认为在文艺“失却轰动效应以后”将出现进一步的分化。其后,又有人指出这一“转型期”的文艺分化趋势当为向着......
[期刊论文] 作者:郝明工, 来源: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1
本文从“后”新时期文学的阶段性发展的分期概念入手,对比分析了当代文学从新时期改革、反思的政治性制约到“后”新时期文学多样化、 商品化的市场调控作用下的发展,认为文学......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