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6906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63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A.H.Paterson,郝引川,, 来源:麦类作物学报 年份:1991
论述了以穗和粒为基础的混合选择法对提高异质小麦群体抗稳发芽的作用。假定在相同生理条件下,根据籽粒大小来分选种子可提高选择效果;后代测试及红粒类型出现频率的变化表明...
[期刊论文] 作者:郝引川等, 来源:科学种养 年份:2018
隨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未来玉米生产将面临从传统的精耕细作向简化轻型转变,从手工操作向机械化(包括整地、灭茬、施肥、播种、收获等)生产转变,从小农户生产向规模化生产转变。因此,研发的玉米新品种和新技术只有符合机械作业的基本要......
[期刊论文] 作者:R.F.Brennan,郝引川,, 来源:麦类作物学报 年份:1990
在温室条件下研究了偏酸性砂壤土上六个磷肥水平处理,全蚀病菌接种或不接种情况下小麦的发病状况。结果发现,全蚀病发病程度与施磷量及植株磷状况有关:不施磷的全蚀病侵染明...
[期刊论文] 作者:Pate.,AH,郝引川, 来源:国外农学:麦类作物 年份:1991
论述了以穗和粒为基础的混合选择法对提高异质小麦群体抗稳发芽的作用。假定在相同生理条件下,根据籽粒大小来分选种子可提高选择效果;后代测试及红粒类型出现频率的变化表明...
[期刊论文] 作者:郝引川,Vyn,TJ, 来源:国外农学:麦类作物 年份:1992
在加拿大安大略省黄壤地上进行了3年的轮作方式对冬小麦影响的实验研究。其轮作方式为:小麦-小麦-小麦,大豆-小麦-小麦,玉米-大麦-小麦,玉米一大豆-小麦和苜蓿-苜蓿-小麦。采...
[期刊论文] 作者:郝引川, 田宁霞,, 来源:科技管理研究 年份:1997
本文就针对农业科技开发人员存在的整体队伍参差不齐、个体智能素质存在缺陷以及知识结构单一等诸多现象,提出提高培养农业科技开发人员囊质方法与途径,对促进农业科技开发工作......
[期刊论文] 作者:郝引川,田宁霞, 来源:农业科研经济管理 年份:1996
论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科研单位科技开发人员的素质陕西省农业科学院郝引川,田宁霞一、农业科技开发工作对人员素质要求素质是一个外延很广的概念,指一个人的学识、才能、洞察力......
[期刊论文] 作者:陈润沧,郝引川, 来源:陕西农业科学 年份:1995
通过试验看出,玉米补栽和补种的效果最差。补栽补种苗生长弱小,单株叶面积明显下降,生物产量降低,空秆率大量增加,单株穗粒重平均仅为对照的36.4%和44.8%,且密度越大单株产量越低。而在缺苗处......
[期刊论文] 作者:郝引川,陈润沧, 来源:陕西农业科学 年份:1994
研究结果指出,玉米单株叶面积与单株产量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尤以抽雄期和乳熟期更明显。而玉米自上而下第7叶叶面积与单株叶面积相关最为密切,第7叶长宽乘积(X)与单株叶面积(y)可用y=a+bx表示......
[期刊论文] 作者:鲍巨松,郝引川,, 来源:陕西农业科学 年份:1984
户单1号是我省户县种子公司利用引进的黄早4作母本与莫17杂交而成,具有早熟、高产、抗病、制种方便等特点。现已在我省夏玉米地区推广。为探讨该品种的高产生理基础,近几年...
[期刊论文] 作者:郝引川,鲍巨松,, 来源:陕西农业科学 年份:1985
渭北旱原是我省粮食重点开发地区之一。为了进一步摸清玉米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其解决途径,1983年,我们选择了合阳、永寿、长武、千阳、陇县、凤翔等七个县进行了重点调查...
[期刊论文] 作者:鲍巨松,郝引川,, 来源:陕西农业科学 年份:1987
本文研究了密度(x_1)、氮肥(x_2)和磷肥(x_3)与夏玉米产量(y)的关系,得出:y=877.92+78.56x_1+137.58x_2+58.54x_3-30.31x_1~2-120.19x+2~2+13.73x_3~2+84.93x_1x_2+50.5x_2x_...
[期刊论文] 作者:单明珠,王教,郝引川,, 来源:现代农业科技 年份:2012
研究加强甜玉米新品种陕甜1号的特征特性,结果表明:该品种具有鲜果穗采收期长、耐储藏、含糖量高、皮薄、口感好等优良的品质特性。同时,制种方便,高抗穗粒腐病和小斑病,空秆...
[期刊论文] 作者:郝引川,薛吉全,张兴华, 来源:科学种养 年份:2018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未来玉米生产将面临从传统的精耕细作向简化轻型转变,从手工操作向机械化(包括整地、灭茬、施肥、播种、收获等)生产转......
[期刊论文] 作者:路海东,薛吉全,郝引川,高杰,, 来源:生态学报 年份:2016
针对渭北旱塬地区使用普通白色地膜导致玉米生长出现的早衰、减产等问题,2012—2013年开展了黑色地膜覆盖、白色地膜覆盖和裸地玉米栽培试验,系统分析了黑色地膜对土壤温度、...
[期刊论文] 作者:郝引川, 薛吉全, 张兴华, 张仁和,, 来源:陕西农业科学 年份:2018
在总结分析国内玉米育种历程和国外商业化育种经验基础上,提出了"构建优异基础材料+自交系高效选择(高密度、多地点、低氮、干旱)+新组合多点测试"的玉米自交系选育与新组合...
[期刊论文] 作者:薛吉全,张兴华,郝引川,张仁和,, 来源:玉米科学 年份:2016
以增强适应性为主线,以优异种质引进、创新与利用为基础,坚持“大规模、多地点和持续性”的育种思路,实施多地点、高密度、少施肥和少灌水的技术路线,选育出陕单609玉米品种...
[期刊论文] 作者:鲍巨松,薛吉全,郝引川,杨成书, 来源:玉米科学 年份:1992
本文在不同肥力水平、不同密度条件下,对紧凑型玉米掖单13号不同群体的冠层特征、群体的库源关系和群体生理参数与产量形成的研究,明确了紧凑型玉米要进一步获得高产首先必须...
[期刊论文] 作者:鲍巨松,薛吉全,杨成书,郝引川, 来源:玉米科学 年份:1993
本文通过对紧凑型玉米掖单13号和平展型玉米陕单9号不同生育时期叶面积系数和群体透光率与产量的关系研究发现,紧凑型玉米能利用其株型结构上的特点,使群体内透光率随密度的...
[期刊论文] 作者:鲍巨松,薛吉全,郝引川,杨成书, 来源:西北农业学报 年份:1993
对紧凑型掖单13号和平展型陕单9号在不同密度条件下群体库容量、源供应能力和库源比值与产量的形成规律研究结果发现,紧凑型比平展型玉米的总花数多,受精率高,耐密性好,库容...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