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9419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61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卞林根, 马永锋, 逯昌贵,, 来源:海洋学报(中文版) 年份:2011
利用2008年8月21~29日我国第3次北极考察期间在北冰洋海区(84°27′N,143°37′W~85°13′N,147°20′W)冰站观测的湍流资料及相关资料,对海冰近地层湍流通量...
[会议论文] 作者:汤洁, 卞林根, 逯昌贵,, 来源: 年份:2004
近年来北极地区气候和环境的快速变化已经引起科学界的广泛关注。在第三次北极考察中,利用雪龙船的观测平台,开展了海洋大气臭氧、一氧化碳和气溶胶光学性质的连续观测,获得...
[期刊论文] 作者:王欣,卞林根,逯昌贵, 来源:气候与环境研究 年份:2003
应用2001年9月北京城区和郊区同步大气边界层观测资料,对大气边界层热力和动力参数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北京市秋季,逆温出现的时间城区滞后于郊区;逆温层高度城区大于郊...
[会议论文] 作者:汤洁, 卞林根, 逯昌贵, 来源:十一届全国气溶胶会议暨第十届海峡两岸气溶胶技术研讨会摘要集 年份:2013
[期刊论文] 作者:陆龙骅,卞林根,逯昌贵, 来源:极地研究 年份:2004
北极边界层物理过程的考察与研究是北极大气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北极边界层实地考察和研究始于上世纪 90年代 ,近 1 0余年来有较大的进展。本文从大气科学角度阐述了北极边界层物理过程考察与研究的意义 ,回顾了国内外北极边界层物理过程考察与研究......
[期刊论文] 作者:陈善敏,张遴煜,逯昌贵, 来源:应用气象学报 年份:1989
本文对影响西南极地区·的极地气旋移动路径进行了统计分析。按气旋移动和影响天气的特点将极地气旋的路径分为正面影响南极半岛北端、偏南路径和偏北路径三类,统计了气...
[会议论文] 作者:卞林根, 赖鑫, 汤杰, 逯昌贵,, 来源: 年份:2004
全球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反应性气体以及大气气溶胶不断攀升,已成为影响气候变化的重要因子。由于极地大气受污染影响程度很小,因此,极地是观测大气成分本底变化的理想地区。...
[期刊论文] 作者:林忠,卞林根,马永锋,逯昌贵,, 来源:极地研究 年份:2009
利用2007/2008年中国第24次南极考察队在南极中山站附近冰盖上观测试验获得的湍流脉动及相关资料,对原始资料通过坐标旋转订正后,应用涡动相关法计算分析了冰盖近地面层的湍流强度(I)、稳定度参数(z/L)、摩擦速度(u*)、拖曳系数(Cd)、地表粗糙度(z0)及动量通量(......
[期刊论文] 作者:汤洁,卞林根,颜鹏,逯昌贵, 来源:海洋学报 年份:2011
2008年7月至9月,中国第3次北极科学考察期间,在走航路线上利用黑碳仪对黄海-日本海-鄂霍次克海-西北太平洋-白令海-楚科奇海-加拿大海盆等海区上的黑碳气溶胶浓度进行连续观...
[会议论文] 作者:汤洁[1]卞林根[2]逯昌贵;, 来源:第十一届全国气溶胶会议暨第十届海峡两岸气溶胶技术研讨会 年份:2013
利用2010年2月18日-2011年3月31日南极中山站的黑碳(BC)浓度及气象资料,对BC本底浓度、季节变化、来源等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显示,BC浓度在偏东南风影响下,BC浓度异常偏高,...
[期刊论文] 作者:卞林根, 马永锋, 逯昌贵, 陆龙骅,, 来源:极地研究 年份:2010
利用长城站1985—2008年和中山站1989—2008年逐月气温资料,分析了两站短期气候特征及其变化趋势,评估了两站地面温度观测资料的代表性。结果表明,长城站和别林斯高晋站同期...
[期刊论文] 作者:卞林根, 马永锋, 逯昌贵, 陆龙骅,, 来源:极地研究 年份:2010
利用南极长城站和中山站的降水、风、湿度、气压和云量等高质量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对两站基本气候特征和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长城站年降水量为503mm,年际变化呈减...
[会议论文] 作者:饶晓琴, 马建中, 刘晶淼, 逯昌贵,, 来源: 年份:2004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Back to yield...
[期刊论文] 作者:李静锋,卞林根,丁卓铭,逯昌贵, 来源:气象研究与应用 年份:2015
利用我国南极长城站1985—2013年地面气象观测要素,分析了气候特征及其变化趋势,将有助于我们对最近30年亚南极地区气候变化的认识。结果表明,年平均气温为-2.2℃,变化速率为0.07℃......
[期刊论文] 作者:陆龙骅,卞林根,逯昌贵,杨洁, 来源: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年报 年份:2007
2007年大气科学考察是“2007~2008国际极地年”(IPY)中国行动计划和中国第24次南极考察的重要内容。我院与国家海洋局极地办公室和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合作,选派汤洁、逯昌贵等赴南......
[期刊论文] 作者:饶晓琴,马建中,刘晶淼,逯昌贵, 来源:环境科学研究 年份:2003
1999年5月-2001年10月在北京观象台对紫外线指数(UVI)进行了长期观测,结果表明:UVI季节差异明显,春、夏、秋、冬季的最大值分别为7.85,9.87,4.92,2.99;正午时的平均值分别为3...
[期刊论文] 作者:陆龙骅, 卞林根, 逯昌贵, 何熙雯,, 来源:气象 年份:2005
近20年来,中国南极科学考察的气象业务取得了长足进展.1985年在南极半岛建立了中国长城气象站;1989年在南极大陆建成了中国中山气象台;2001年与澳大利亚南极局合作在距中山站...
[期刊论文] 作者:陆龙骅,卞林根,逯昌贵,程彦杰, 来源:自然科学进展: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讯 年份:2001
利用1999~2000年中国首次北极和第16次南极科学考察资料,对75°N~70°S B段紫外辐射(UV-B)经向变化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到达地面的UV-B随着纬度增加而减少,且北半球平...
[期刊论文] 作者:陆龙骅,卞林根,张东启,逯昌贵, 来源: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年报 年份:2008
2008年是第4次国际极地年实施的第2年,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选派的张东启、逯昌贵、汤洁、丁明虎等10人参加了中国第24、25次南极考察队,分别在南极长城站、中山站和南极冰盖DOME...
[期刊论文] 作者:程彦杰,卞林根,陆龙骅,逯昌贵, 来源:极地研究 年份:2000
利用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队观测的气象资料 ,初步分析研究了 1 999年 8月 1 9~ 2 4日北冰洋浮冰 ( 75°N,1 60°W)上的温、压、湿、风、云量、辐射、海表温度、冰面及冰中温度等气象要素变化特征 ,并结合 50 0 h Pa高度场分析了该期间的天气过程。结果表明 :在......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