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2.4748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19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赵行良, 来源:船山学刊 年份:1998
[期刊论文] 作者:赵行良, 来源: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 年份:1998
本文先从社会主义思想史的角度对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中国共产党人关于残疾人社会保障的基本思想作了简要的概括,然后历史地回顾了前苏联东欧、中国等国社会主义国家疾人社会保......
[会议论文] 作者:赵行良,, 来源:青海社会科学 年份:2006
佛教自传入古代中国后,渗透到了各层次文化之中。它丰富了中国的民间文化,体现了它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与广度。在此意义上,可以说民间佛教文化的发达,也是佛教中国化的某种缩......
[期刊论文] 作者:赵行良, 来源:广东社会科学 年份:2000
五千年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是以人为本的文化。本文试图在现代化的大背景下 ,从全球文化战略的高度 ,运用文化与社会变迁的理论 ,来审视中国人文精神的当代建构。文章强调 ,中...
[期刊论文] 作者:赵行良, 来源:广东社会科学 年份:2004
老庄道家哲学是智慧之学 ,它以“道”为最高的准则 ,连缀于自然、社会、生活各方面之中。老庄道家主张从道的理论视角去理解自然、理解社会、理解生命 ,其哲学内涵博大精深 ,...
[期刊论文] 作者:赵行良, 来源:广东社会科学 年份:1999
[期刊论文] 作者:赵行良, 来源: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8
从儒学实际发展的历程来看,尤其从以"六经"为法典的传注训释学发展的实际情形考察,魏晋南北朝至隋唐这数百年的儒学非但未曾沦歇与停滞,而且在中国儒学史上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期刊论文] 作者:赵行良, 来源:社会科学 年份:2003
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各执一端以及由此带给人类的一系列全球性危机提出了这样一个迫切问题 ,即 :如何消除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现实的分裂状态 ?本文分析了中国人文精神和科...
[期刊论文] 作者:赵行良,, 来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5
中国残疾人社会保障初探赵行良关键词中国残疾人;社会保障残疾人社会保障作为社会保障系统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子系统,其建立与完善,不但直接造福于残疾人,而且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产生......
[期刊论文] 作者:赵行良,, 来源: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1
人文精神的讨论是近年来的一大文化热点。然而 ,由于对中国人文精神的发展源流缺乏严格学理意义上的系统清理与概括 ,故使讨论缺乏必要的学理基础。中国人文精神从殷周之际初...
[期刊论文] 作者:赵行良, 来源:船山学刊 年份:2003
一、概论 由于民族特性不同、历史文化背景差异和需要解决的时代命题迥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与西方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又有着很大的不同。...
[期刊论文] 作者:赵行良, 来源:船山学刊 年份:2002
中国古代人文精神发展到宋明时期,理学家在"性与天道"的理学议题以及"天理人欲之辨"的探讨中,通过自觉而系统的道德本体论的建构与对"立人极"的不遗余力的强调,把中国文化中...
[期刊论文] 作者:赵行良, 来源: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6
中国古代人文精神与宗教精神二者虽然外在形式上存在差异,但是在“终极关怀”的信仰体系上具有天然的同质性,此即所谓“究天人之际”。这具体体现在以“神道设教”为典型形式的......
[期刊论文] 作者:赵行良,, 来源: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7
面对中国文化的危机,梁漱溟超越文化上的夷夏之争和伦理矛盾的冲突,在广义的文化比较层面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梁漱溟认为,儒佛二学只是手段、途径、步骤的不同而已,二者本质上...
[期刊论文] 作者:赵行良, 来源: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4
哲学的基本问题只能是对终极关怀的设定和超越之路的设计.由于各个民族生活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不同,对"终极关怀"问题的回答,其形式、侧重、具体思想内容和理论结构模式...
[期刊论文] 作者:赵行良, 来源:船山学刊 年份:2004
"道"是老子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历代学者都研究过这一问题.我认为"道"不是一个名词,不是一个静态的概念,而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是指由"无"向"有"转化的过程,是"无"和"有"的...
[期刊论文] 作者:赵行良, 来源: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2
人文精神的讨论是近年来的一大文化热点,然而,由于对中国人文精神的发展源流缺乏严格学理意义上的系统的清理与概括,故使讨论缺乏必要的学理基础.中国人文精神从殷周之际初步...
[期刊论文] 作者:赵行良, 来源: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 年份:1999
本文对中华人文精神的特质作了较为明晰的结构分析。文章揭示了中华人文精神之“和合”特质作为思维模式、价值标准与审美理想等三个层面的内蕴,以及中华人文精神特质浓厚的道......
[期刊论文] 作者:赵行良, 来源:探索与争鸣 年份:1999
对于孔于其人其学.有一种观点几成共识:在春秋束年的多事之秋.与以老于为代表的道家之“无为而无不为”主张不同,也与“管仲为代表的法家之强权理论有异,儒家创始人孔子则选择了“允厥执中”的“中庸”之道.在处理各种社会问题时都要求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然而.只要......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