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8279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49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许德楠, 来源:语言教学与研究 年份:1979
【正】 “一”的变调比较特殊,传统上按连调变化的现象大致归纳出如下几种读法:(1)单用或在休止之前或后面跟着别的个位数字读阴平yī。如:一、二、三,第一,十一,二十一,一二...
[期刊论文] 作者:许德楠, 来源:中国韵文学刊 年份:2003
宋词既具有鲜明的阶段性、阶梯性,也具有发展的完整性。这是一个完美的、缺一不可的、自足的、“一分为三”的美学构建和文学形态。在美学风格上,宋词总的追求是悲情美。“婉...
[期刊论文] 作者:许德楠, 来源:文史杂志 年份:1999
[期刊论文] 作者:许德楠, 来源:中国文化研究 年份:1999
[期刊论文] 作者:许德楠, 来源:语言教学与研究 年份:1981
A——1现代汉语中的单音词,与它的构成语素,实际是同一语音形式。即:大部分单音词由一个单语素构成,而不能再分析为更小的语素单元。如单音词“人”,构成它的语素也是“...
[期刊论文] 作者:许德楠, 来源:杜甫研究学刊 年份:2003
本文探讨杜甫的“三狂”———即“狂顾”、“狂走”和“狂歌”———精神。“三狂”都是杜诗中的自况。诗人的“狂走”体现了漫游生涯 ,“狂顾”体现了人文关怀 ,因而能以饱...
[期刊论文] 作者:许德楠, 来源:中国韵文学刊 年份:2005
与“杜诗学”有关的五大争论,包括:李杜扬抑论、“诗史”有无论、“排律”功过论、美感“小大”论,以及“集大成”或创新论。五大争论反映了杜诗学的发展走向,以及杜诗的历史...
[期刊论文] 作者:许德楠,, 来源:辞书研究 年份:1982
【正】 现代汉语词书大都收有相当数量的形容词,并对其中一些形容词注明“一般只有否定形式”。这就表明,一些形容词的肯定式和否定式是不对称的。但是,哪些形容词只有否定式...
[期刊论文] 作者:许德楠,, 来源:中国韵文学刊 年份:2007
鲁迅曾说:“唐室大有胡气。”杜诗中对唐人的“胡气”也多有反映,描摹了当时的“胡气”具有怎样的面貌,包括杜甫对一些胡风胡俗的态度,他对汉、胡民族的依存关系的独特看法,以及老......
[期刊论文] 作者:许德楠, 来源:南京社会科学 年份:2001
本文论列文学史上主要有哪些诗人的诗被称为“诗史” ;并论述了凸现民族危亡的命运主题的杰出诗学成就才可以称为“诗史” ,以此作为“诗史”在理念、旨趣上的定位。同时 ,对...
[期刊论文] 作者:许德楠, 来源:语言教学与研究 年份:1989
一同位与等价像“北京市”这种固定词组,前项“北京”是同位性定语,后项“市”是本位性中心语。“北京”与“市”之间,形成特殊的同位关系。这种关系反映的是一种“个别...
[期刊论文] 作者:许德楠, 来源:江淮论坛 年份:2002
“竹林七贤”是著名的名士群体,但千余年来“七贤”在品格上屡遭物议。因之就有“七贤”到底“贤”也不“贤”的问题。本文认为:七贤只存在于一个精彩的历史瞬间;而这种瞬间...
[期刊论文] 作者:许德楠, 来源:广西社会科学 年份:2005
探讨古典诗学中“无我之境”与“有我之境”的特点,认为这两种境界都是诗学所需要的,在艺术上难分轩轾。如“诗史”作品多“言欲”的“有我之境”,“简古”诗风时有“无欲”...
[期刊论文] 作者:许德楠, 来源: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1
透过李白和杜甫涉及“携妓”的诗,具体分析李白杜甫对待女性的心态,进而指出在女性观方面,李白杜甫各自的特点。大体上李白是放诞、浪漫甚至不“雅驯”的;杜甫虽然也不乏浪漫,总的......
[期刊论文] 作者:许德楠,, 来源:南京社会科学 年份:2008
文章透过杜甫对房琯、李璘、肃宗,以及"制置"等人、事的微妙态度,以及其中表现出来的史才、诗笔,分析杜甫倡导"古封建"的来龙去脉,及其真正的含义(制衡藩镇跋扈等)。老杜开出...
[期刊论文] 作者:许德楠,, 来源:世界汉语教学 年份:1991
现代汉语中有几种词义转移现象,其转移的方向是有定的:或是向"能力"义转移,或是向"容纳物"义转移,或是向"客观状态"义转移,或是向"具体特指"义转移.转移义与原义并存.这...
[期刊论文] 作者:许德楠, 来源:南京社会科学 年份:2003
本文试论杜诗的"以我为诗",考察了"以我为诗"与杜诗的自传体风格的关系;并讨论"以我为诗"与杜甫的"推理之明,料事之确"(陈寅恪语)的内在联系;最后分析了杜诗从"以我为诗"何以...
[期刊论文] 作者:许德楠, 来源:社会科学辑刊 年份:1981
一新诗在历史上还是一种很年轻的诗体,还在艰难地摸索着前进的道路。已故诗人、诗论家何其芳曾说:“从‘五四’早期的诗歌起,我国古典诗歌的精炼和完美的传统,炼字炼句的传统,在新诗里面太少见到了。”确实,大量新诗写得比散文还“散”,缺乏我国传统诗歌、民歌......
[期刊论文] 作者:许德楠, 来源:宁夏社会科学 年份:2003
古人关于“诗仙”、“诗圣”的内涵,是从较浮泛转为精准的,其外延开始未固定于李白、杜甫,而是涉及其他诗人。随着内涵的趋于精准,决定了其外延的由广而狭:逐渐固定于李、杜...
[期刊论文] 作者:许德楠,, 来源:中国韵文学刊 年份:2006
古诗在艺术上要求很高,使用上却大于艺术领域,这是古诗“大于诗”的内涵。杜诗“大于诗”的(而不是“非诗的”)品格,主要表现在杜诗给诗歌带来新的文化元素,如:中国大一统的图景描绘......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