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8617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42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褚启人, 来源:上海农业学报 年份:1990
水稻花药培养株植再生率为可遗传性状。研究该性状的遗传对利用花培技术培养新品种有重大意义。本研究以Lemont,Short Tetep,IR36及桂朝为材料,配制4×4完全双列杂交,对...
[期刊论文] 作者:褚启人,, 来源:上海农业学报 年份:1990
提高植株再生率是体细胞遗传研究的重要课题。本项研究以桂朝,IR36,南京11号,IRGA 409,Tetep,Costa Rica 1119,Cica 6,Cica 8,Lemont及Short Tetep等10个水稻品种为材料,按完...
[期刊论文] 作者:褚启人, 来源:上海农业学报 年份:1992
本文以4个水稻杂交组合的F_1为材料,经离体幼穗培养获得再生植株,就再生后代的性状变异及分离规律进行了分析。株高、穗长等10个农艺性状的方差分析表明,离体幼穗培养的衍生...
[期刊论文] 作者:褚启人, 来源:上海农业学报 年份:1991
本文首次报道了印度型与爪哇型杂种水稻的原生质体培养技术,并由此获得再生植株。该技术对单子叶植物的遗传操作提供了可靠的基因受体系统。在含有四种添加氨基酸的SA和AA_2...
[期刊论文] 作者:褚启人,, 来源:上海农业学报 年份:1990
水稻花药培养株植再生率为可遗传性状。研究该性状的遗传对利用花培技术培养新品种有重大意义。本研究以Lemont,Short Tetep,IR36及桂朝为材料,配制4×4完全双列杂交,对各组...
[期刊论文] 作者:褚启人,, 来源:上海农业学报 年份:1992
本文以4个水稻杂交组合的F_1为材料,经离体幼穗培养获得再生植株,就再生后代的性状变异及分离规律进行了分析。株高、穗长等10个农艺性状的方差分析表明,离体幼穗培养的衍生...
[期刊论文] 作者:褚启人, 来源:中国农业科学 年份:1985
水稻初级三体是非整倍体(Aneuploids)中的一类,其染色体组成为2n=2X+1=25,即三体植株比正常二倍体多1个额外染色体。如果第一染色体多1个额外染色体,呈三价体或1个单价体加1...
[期刊论文] 作者:褚启人,, 来源:上海农业科技 年份:1979
引言以普通野生稻(O.Sativa spontanene)为细胞质,栽培粳稻(O.Sativa japanic)为细胞核,通过置换型回交、育成了京引59、农垦6号、金丰、原丰早等稳定的“野栽型”雄性不育...
[期刊论文] 作者:褚启人,, 来源:上海农学院学报 年份:1984
根据13个亲本146个F_1的花粉育性和小穗育性,研究了亚洲栽培稻三个生态型(布鲁、奥斯及陆稻)的遗传亲和性。F_1花粉育性的变动范围为49.7—99.9%,小穗育性则为9.7—96.5%。F_1...
[期刊论文] 作者:褚启人, 来源:作物学报 年份:1984
水稻种间、亚种间杂交,常出现程度不同的 F_1杂种不育。内在机制可归因于染色体结构杂合性(Yao 等,1958;Henderson 等,1959;Shastry 和 Misra,1961;Demeterio等,1965;Engle...
[期刊论文] 作者:褚启人,, 来源:上海农业科技 年份:1983
亚洲栽培稻(Oryza sativa L.)已有7,000多年的栽培历史,不少稻作学家提出,该种可进一步区分为印度型,日本型或中国型,及爪哇型。由于杂交重组,遗传分化及生态适应,加上自然...
[期刊论文] 作者:褚启人, 来源:中国农业科学 年份:1983
禾本科作物的染色体一般较小,以根尖细胞中期染色体进行核型研究比较困难。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的粗线期分析,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Yao,S.Y.等(1958)首先将粗线期分析技术...
[期刊论文] 作者:褚启人,, 来源:上海农业科技 年份:1983
水稻的遗传研究与玉米、麦类、番茄的遗传研究相比而言,落后了一大段。尽管 Nagao(1961)、Takahashi(1963)和 Iwata 等(1970)曾提出了12个水稻连锁群,但这些连锁群是否彼此...
[期刊论文] 作者:褚启人,章振华, 来源:遗传学报 年份:1984
中国东乡野生稻具多年宿根性,生长习性分直立型和匍匐型二类,群体内已有基因分化。形态性状分析证明其为普通野生稻的生态型变种。根尖细胞学鉴定,其染色体数为2n=24。花粉母...
[期刊论文] 作者:褚圻,褚启人,, 来源:上海农业学报 年份:1985
对以长白六号为细胞核,“野败”、“冈”、“红莲”、“滇”、“B-T”为细胞质的五种同核异质不育系作了细胞学比较。上述不育系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的染色体畸变是:多极分裂...
[期刊论文] 作者:章振华,褚启人,, 来源:上海农业学报 年份:1985
以水稻藤板5号等为材料。进行(5×5)杂交及花粉培养。按Hayman双列法,分析了愈伤组织诱导率、分化率及绿苗再生率的遗传背景。方差分析表明遗传型变异显著,而Wr依Vr的线性回...
[期刊论文] 作者:杨竹平,褚启人, 来源:上海农业学报 年份:1994
以8个水稻广亲和品种配制不完全双列杂交。以广亲和品种间杂种F1为母本,分别与籼型测验种南特号和粳型测验种Balila测交,依据测交F1小穗育性表现,验证8个广亲和品种广亲和基因的等位关系。结......
[期刊论文] 作者:杨竹平,褚启人, 来源:上海农业学报 年份:1995
在上海自然条件下,1991年鉴定了5个粳型PGMSR和6个籼型PGMSR的育性转换期。结果表明粳型PGMSR育性转换期明显,不育性稳定;籼型PGMSR无明显的育性转换期。1990-1992年鉴定了农垦58s及其转育于不同遗传背景中的粳型PGMSR7001s、5088s、5074s与......
[期刊论文] 作者:杨竹平,褚启人, 来源:上海农业学报 年份:1994
通过双列杂交F1、F2小穗育性的表现,研究了8个水稻广亲和品种广亲和基因的等位关系。结果表明水稻品种CPSLO17、02428、培C311、轮回422、培矮64、Arotamaro间相互杂交F1小穗育性正常,F2无明显分离,推测这些品种间广亲和......
[期刊论文] 作者:褚启人,叶承道, 来源:上海农业学报 年份:1991
本文就国际上八十年代植物重组DNA在单子叶作物上的研究作了综述。介绍了水稻、小麦、玉米等不同物种的转基因系统。阐述了化学导入法(PEG)、电穿孔法、注射法,粒子轰击法、...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