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8915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75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学位论文] 作者:裴顺平,, 来源: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年份:2002
本文在详细分析研究了上地幔顶部折射波层析成像技术的理论和方法及其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搜集了中国大陆及邻区的Pn和Sn到时资料,利用层析成像技术,重建了中国大陆上地幔顶部的P......
[期刊论文] 作者:裴顺平,, 来源:国际地震动态 年份:2015
大陆地震主要发生在上地壳脆性层(发震层),大部分地震都是中小地震且震源深度集中在20 km 以上,因此,大量走时数据的震中距主要集中在100~200 km以内,同时这一层的垂向速度梯度较小,......
[会议论文] 作者:裴顺平, 来源: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 年份:2011
  本文主要介绍利用ML,MS最大振幅数据对地壳Q值进行层析成像的方法和应用研究。简要介绍了该方法,利用该方法的最新研究是基于川滇地区和汶川地震非常丰富的振幅数据,获得了......
[期刊论文] 作者:裴顺平,陈永顺,, 来源:国际地震动态 年份:2012
2010年4月14日的玉树MS7.1地震刚好发生在巴颜喀拉块体和羌塘块体交界的玉树-甘孜大型断裂带上,地表破裂、震源机制和震源破裂过程都显示玉树地震是一个近直立的左旋走滑破裂,且破裂方向以向东南方向为主。近单侧破裂说明地下结构存在明显的非均匀性。本文的目......
[期刊论文] 作者:裴顺平,陈永顺,, 来源:黑龙江科技学院学报 年份:2012
  本文利用地震层析成像方法来了解地下深部结构的非均匀性,并探讨结构与地震的发生、破裂以及余震位置之间的关系。...
[会议论文] 作者:封彪,裴顺平, 来源: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 年份:2011
  本文利用尽可能多的Pn到时资料反演得到帕米尔及周边地区更精细的Pn速度与各向异性成像结果,分析其中蕴含的地球物理学信息,并对比该地区已有的其他研究的结果,来讨论该地区......
[期刊论文] 作者:陈崇希,裴顺平, 来源: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年份:2001
本文建立三维流动 -一维非线性固结地面沉降模型 ,在混合井流、降雨滞后补给、初始水头形成、人为边界刻画、水流 -固结耦合及软土层固结滞后于地下水开采层水头变化等方面有...
[期刊论文] 作者:崔仲雄,裴顺平,, 来源:地球物理学报 年份:2009
东构造结是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的奇点,历来是地学研究的热点.本文在中国及区域地震台网资料所得结果的基础上,增加了1964-2006年的ISC数据,总共349475个Pn波到时资料,着重反演了东构造结及周边地区Pn波速度结构和各向异性.结果表明该区Pn速度结构与现代构造......
[期刊论文] 作者:刘雁冰,裴顺平,, 来源:地球物理学报 年份:2017
地震b值与地应力具有密切的关系,即高应力对应低b值,研究汶川地震区b值的时空变化可以获得地震前后的应力演化过程.本文通过震源位置和速度模型联合反演的方法和双差定位法对龙门山地区汶川地震(M_s8.0)前后的地震进行了重定位工作,在此基础上精确计算了汶川地......
[期刊论文] 作者:陈崇希,裴顺平,, 来源: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年份:2001
本文建立三维流动-一维非线性固结地面沉降模型,在混合井流、降雨滞后补给、初始水头形成、人为边界刻画、水流-固结耦合及软土层固结滞后于地下水开采层水头变化等方面有所改......
[会议论文] 作者:裴顺平,邵志刚, 来源:2015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 年份:2015
[期刊论文] 作者:裴顺平,封彪,陈永顺,, 来源:国际地震动态 年份:2012
地壳介质中,特别是上地壳广泛存在着微裂隙,如果这些微裂隙定向排列,在宏观上就形成了各向异性介质,当地震波通过时就会产生特殊的现象,对剪切波而言就会发生横波分裂,对P波而言则......
[会议论文] 作者:陈水顺,裴顺平,尹安, 来源: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19届年会 年份:2003
我们将汇报利用地震层析成像方法反演华北地区的上地幔结构所取得的一些初步成果,并且联系该地区的地表观测资料对华北地区的大陆构造变形及其演化进行初步、探讨性的讨论....
[期刊论文] 作者:裴顺平,陈永顺,郑宁宁,, 来源:世界地震译丛 年份:2012
由余震层析成像给出了2010年4月14日玉树MS7.1地震震中附近上地壳的高分辨率二维(水平)地震波速度模型。这个速度模型是使用包括台站校正和地震深度校正在内的与Pn层析成像类...
[会议论文] 作者:裴顺平,封彪,陈永顺, 来源: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 年份:2011
本研究利用玉树地震的余震数据,通过层析成像的方法研究震源区附近P波速度的横向变化和方位各向异性变化。...
[期刊论文] 作者:李佳蔚,裴顺平,贺传松,, 来源:中国地震 年份:2018
大别造山带是全球最大的碰撞造山带之一,三叠纪时期,扬子板块深俯冲至地幔的200km处,经历了超高压变质作用。白垩纪早期,该造山带发生了强烈的伸展和垮塌,以及大规模的后造山地幔源岩浆侵入和火山活动。本研究收集了大别造山带及其邻区(29°~34°N、114°~119°......
[期刊论文] 作者:陈崇希,裴顺平,王逊, 来源:勘察科学技术 年份:1999
提出河流与地下水种种补排形式和数值模型中的刻画方法,强调建模的重要性,建模需论证,指出混合井孔是建模中应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It puts forward the methods of depiction...
[会议论文] 作者:刘雁冰,申维,裴顺平, 来源: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八届年会 年份:2012
[期刊论文] 作者:孙权,裴顺平,郭震,陈永顺, 来源:地球与行星物理论评 年份:2022
大地震的发生不仅与断层几何形态、应力积累状态有关,更和周围介质结构存在密切关系.近年来,随着观测手段的不断丰富和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工作聚焦于大地震震源区的精细结构,并将观测结果与发震机制联系起来.目前,地震学家普遍用凹凸体(asperity)模......
[期刊论文] 作者:汪素云,许忠淮,裴顺平, 来源: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年份:2003
利用20301条全国及区域地震台网的Pn波射线的走时资料,采用地震层析成像方法反演了华北地区上地幔顶部Pn波速度结构。结果表明,华北地区Pn波平均速度为7.92km/s,横向速度变化...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