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8258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62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裴安平,, 来源:中国经济史研究 年份:2008
本文根据已有的考古资料,按不同的服务对象、生产目的、生产方式,将史前晚期手工业的主体部分分成特殊与普通两种类型,并对不同类型的生产方式及其相关特点进行了探讨。初步...
[期刊论文] 作者:裴安平,, 来源:考古 年份:2004
澧阳平原地处湘西北武陵山余脉与洞庭湖平原的过渡地带,西起石门,东抵津市,整体呈三角形,总面积约600平方公里。经过近30年的考古调查和发掘,目前在澧阳平原共发现新石...
[期刊论文] 作者:裴安平,, 来源:中国农史 年份:2008
以食用各种水生动物和小粒型植物果实为主的广谱经济,以往学界都认为它是旧石器向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的重要特点。但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已有的考古发现与本文的研究表明,直到...
[期刊论文] 作者:裴安平, 来源:文物 年份:2004
敬爱的俞伟超先生离开我们整整一年了,我们在心底深深地怀念他。 俞先生不仅为中国考古学实践与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也为中国考古学的未来进行了极有意义的前瞻...
[期刊论文] 作者:裴安平,, 来源:东南文化 年份:2015
"区域聚落形态"作为文明探源与聚落考古的主要理论和方法总体有六个值得质疑的问题。事实上,对史前聚落特别是中国史前聚落的相关研究揭示,"区域聚落形态"并非史前晚期才出现...
[期刊论文] 作者:裴安平, 来源:东南文化 年份:2004
史前聚落围沟是一种与聚落环壕、城址城壕有很大区别的聚落设施,中国史前聚落围沟许多特点在时间上、空间上存在一种由南向北逐步推进演变的历史现象,其形成发展既受制于自然...
[期刊论文] 作者:裴安平, 来源:文物季刊 年份:1998
近年来,关于中国考古学未来发展的讨论已引起整个学科的瞩目,它表明这个学科正处在新的历史变化时期,并促使人们对现状进行认真的总结与反思,对未来进行积极的探索。一中国考古学......
[期刊论文] 作者:裴安平,, 来源:农业考古 年份:1998
彭头山文化的稻作遗存与中国史前稻作农业再论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裴安平自1989年笔者在《农业考古》上以《彭头山文化的稻作遗存与中国史前稻作农业》为题,就洞庭湖地区彭头山文......
[期刊论文] 作者:裴安平,, 来源:考古 年份:2007
以聚落相互关系的组织形式及其演变为视角,考察聚落群聚的基本模式、渊源与演变,可发现距今万年以来聚落群和聚落群团一直都是聚落群聚的基本模式。它源于旧石器时代的群聚现...
[期刊论文] 作者:裴安平,, 来源:考古 年份:1989
太山庙遗址南距临澧县城1公里(图一),属湘西北地区。遗址因基建而发现,残留面积千余平方米。86年4月,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联合地、县文物部门组成发掘队进行工作,实际发...
[期刊论文] 作者:裴安平,, 来源:江汉考古 年份:1989
【正】 湖北当阳季家湖遗址是一处长江中游龙山时代的重要遗址。自发掘以来,对鄂西地区原始文化的发展序列,长江中游龙山时代文化遗存的区域类型研究,以及楚文化渊源探索,都...
[期刊论文] 作者:裴安平,, 来源:考古 年份:2011
长江中游现已发现的史前城址分为单聚落、双聚落、多聚落三种类型。三类城址的特点、渊源和属性各有不同。城址本身与城外聚落之间的组织方式决定了城址聚落群聚形态属性。各...
[期刊论文] 作者:裴安平,, 来源:农业考古 年份:1989
【正】 1988年秋,湖南省的考古工作者在澧县彭头山遗址发掘中见到了水稻遗存。它不仅是中国稻作农业的最早证据,也是现阶段世界上最早的稻作资料之一。毫无疑问,这里的发现对...
[期刊论文] 作者:裴安平,, 来源:生命世界 年份:2005
说到稻作起源考古,就不能不提浙江河姆渡遗址(最早挖掘于1973年)。正是在这个距今7000多年的原始部落遗址中,第一次大量出土了当时年代最早的栽培稻谷与稻作农具。河姆...
[期刊论文] 作者:裴安平,, 来源:山西建筑 年份:2015
结合高速公路行道树的现状,对行道柳树的利与弊进行了研究,针对行道树设计理念狭隘、过度强调成本、安全重视不够等管理问题提出了具体的解决策略,以美化公路沿线环境,提升公...
[期刊论文] 作者:裴安平, 来源:南方文物 年份:2013
在史前,在氏族社会的基础上,聚落会以血缘为纽带近距离相聚在一起并形成一种特定的空间与遗存形态,这种形态就称为"聚落群聚形态",这种形态实际也是史前社会组织一种物化...
[期刊论文] 作者:裴安平, 来源:东南文化 年份:1990
【正】 所谓“系统科学思想”,这里指的是一般系统论关于“系统”的理论及其原则思想.二次大战以来.包括系统论在内的一系列崭新的科学技术与理论逐渐成熟,并对现代科学技术...
[期刊论文] 作者:裴安平, 来源:商品与质量 年份:2019
为研究先简支后连续梁桥在行车激励下的结构响应,以跨径20m~35m间的4种常见跨径为实验模型,采用多辆重型6轴运煤车辆通过实验跨径桥梁,检测桥梁的响应情况.结果表明:车辆作用...
[期刊论文] 作者:裴安平,, 来源:生命世界 年份:2005
第一阶段——萌芽时期人类初步认识并利用野生稻的阶段时间:新旧石器时代过渡时期,距今约2万~1.5万年代表性遗址:江西万年县吊桶环、湖南澧县十里岗时代特征:在高出地表近60...
[期刊论文] 作者:裴安平,, 来源:考古学研究 年份:2013
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聚落考古、聚落形态研究已经成为中国史前考古的主要研究课题与内容,也取得了许多引人瞩目的重大成就与进步,但也同步暴露了许多的问题与不足,按遗址...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