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8824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84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学位论文] 作者:蒲宗君,, 来源:四川农业大学 年份:2008
由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West.f.sp.Tritici)引起的小麦条锈病是世界性小麦病害。条锈病是我国小麦生产中最严重、最广泛的病害,每年均会发生大面积的危害。从目前小麦...
[期刊论文] 作者:蒲宗君, 来源:农技服务 年份:2005
川麦44是1996年四川省农科院作物所利用太谷核不育聚合杂交的中间材料96夏440为母本,贵农21为父本杂交,历经7代的选育而成。2004年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期刊论文] 作者:蒲宗君, 来源:农技服务 年份:2005
川麦44是1996年四川省农科院作物所利用太谷核不育聚合杂交的中间材料96夏440为母本,贵农21为父本杂交,历经7代的选育而成。2004年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1、...
[期刊论文] 作者:郑建敏,蒲宗君,, 来源:四川农业科技 年份:2015
川麦66是由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于2003年以川麦42/98-266 F1为母本,川麦44为父本配制的三交组合,采用系谱选育法和异地夏繁加代相结合,历经5年9代,于2009年稳定成...
[期刊论文] 作者:蒲宗君,刘促齐, 来源:绵阳经济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份:2000
报道了化杀剂GENESIS诱导四川小麦雄性不育的效果。结果表明:喷施1~3kg/hm^2浓度时,可使参试材料的不育率达95%以上;浓度对不育率和异交结实率的影响差异显著;两种表面活性剂对不育率、异交结实率均无......
[期刊论文] 作者:蒲宗君,刘仲齐, 来源:四川农业科技 年份:1997
川麦28丰产性和稳产性分析蒲宗君刘仲齐饶世达(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所成都610066)多年试验示范结果表明,川麦28的亩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和粒重三要素协调合理,具有高产、稳产、适应范围广等......
[期刊论文] 作者:蒲宗君,颜泽洪, 来源: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年份:2004
利用蓝粒太谷核不育硬粒小麦89-2343[AABB+4D(MS2)/4E]与普通小麦7739-3(2n=42)杂交、回交所产生的蓝粒可育株与白粒矮败材料杂交、回交,育成了一份矮败蓝粒小麦.选用13份遗...
[期刊论文] 作者:蒲宗君,饶世达, 来源:麦类作物 年份:1998
四川省农科院作物所选育的川麦28,是近5年一烃80-8为对照增产点次率最高,增产幅度最大的新品种。本文根据两年四川省小麦区试资料用Eberhart-Russell法进行稳产性分析。川麦28的稳定性参数接近于稳产品种......
[期刊论文] 作者:刘仲齐,蒲宗君, 来源:西南农业学报 年份:2000
根据T型不育系和恢复系,不育系和保持系的两套双列杂交试验以及川7A和其它保持系的4套回交试验。对影响T型不育系种饱满度和发芽率的遗传因素进行了分析,发现不育系异交子粒的发育进......
[期刊论文] 作者:廖晓虹,蒲宗君, 来源: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年份:1999
用小麦遗传材料86-741与黑麦杂交,分析其可杂交性,结果表明:86-741与秦岭黑麦,土耳其黑麦2年的杂交结实率超过50%,推测其可杂交性基因型为kr1kr1kr2kr2.86-741可作为远缘杂交的桥梁材料,转育小麦近缘属种优良基因,改良和......
[期刊论文] 作者:蒲宗君,饶世达,, 来源:作物研究 年份:2007
对川麦44的产量、品质表现、蛋白质亚基构成和抗病性进行了分析.表明川麦44的产量高、面筋接近强筋粉、抗病性好;亚基组成为1,7+8,5+10,Payne标准评分为10;川麦44是适应四川...
[期刊论文] 作者:蒲宗君,刘仲齐, 来源:麦类作物 年份:1998
在杂种小麦应用于生产的认识基础上,经多年的研究,已探索出一种技术路线,对T型杂种小麦亲本改良的同时采用产量优势最强的“穗数型×重穗型”选配组合,其次是采用“穗数型&#21......
[期刊论文] 作者:蒲宗君,冯骏,李天炬, 来源:四川农业科技 年份:2005
一、品种来源川麦44是1996年四川省农科院作物所利用太谷核不育聚合杂交的中间材料96夏440为母本,贵农21为父本杂交,历经7代的选育而成.2004年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
[期刊论文] 作者:饶世达,蒲宗君,刘仲齐, 来源:西南农业学报 年份:1998
本文分析四川两个小麦骨干亲本的育成和利用、选配亲本的特点,指出利用远地理材料和复合杂交的重要性。...
[期刊论文] 作者:蒲宗君,刘仲齐,饶世达, 来源:绵阳经济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份:2000
报道了化杀剂GENESIS诱导四川小麦雄性不育的效果。结果表明 :喷施 1~ 3kg/hm2 浓度时 ,可使参试材料的不育率达 95%以上 ;浓度对不育率和异交结实率的影响差异显著 ;两种表面...
[期刊论文] 作者:刘仲齐,饶世达,蒲宗君, 来源:四川农业科技 年份:1996
杂种小麦的研究进展与前景展望(四川省农科院作物所成都610066)刘仲齐,饶世达,蒲宗君一、研究价因我所自1970年将T型雄性不育系及其恢复系引进后,一些单位相继开展了杂种小麦的选育工作。“八......
[期刊论文] 作者:蒲宗君,刘仲齐,饶世达, 来源:四川农业科技 年份:1997
川麦28丰产性和稳产性分析蒲宗君刘仲齐饶世达(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所成都610066)多年试验示范结果表明,川麦28的亩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和粒重三要素协调合理,具有高产、稳产、适应范围广等......
[期刊论文] 作者:蒲宗君,饶世达,刘仲齐, 来源:麦类作物学报 年份:1998
四川省农科院作物所选育的川麦 2 8,是近 5年来以 80 - 8为对照增产点次率最高、增产幅度最大的新品种。本文根据两年四川省小麦区试资料用 Eberhart- Russell法进行稳产性分...
[期刊论文] 作者:蒲宗君,刘仲齐,饶世达, 来源:麦类作物学报 年份:1998
在杂种小麦应用于生产的认识基础上,经多年的研究,已探索出一条技术路线:对T型杂种小麦亲本改良的同时采用产量优势最强的“穗数型×重穗型”选配组合,其次是采用“穗数型×中间型......
[期刊论文] 作者:刘仲齐,饶世达,蒲宗君, 来源:西南农业学报 年份:1999
1993~1996,以T型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为材料,对影响T型杂种小麦种子质量及其稳定性的核质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多数不育系种子的粒重和发芽率仅分别相当于保持系的90%和50%左右,年份间的变......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