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筛选:
搜索耗时0.9244秒,为你在为你在102,285,761篇论文里面共找到 112 篇相符的论文内容
类      型:
[期刊论文] 作者:荒林,, 来源:南方文坛 年份:1997
叶梦您好! 《遍地巫风》收读,里面的内容与封面的设计,有种“巫风”吹人效果。我想起了在湖南邵阳度过的童年时光,方言和城池中鲜活的面孔,一一回到眼前。晚上连续梦见...
[期刊论文] 作者:荒林,, 来源: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年份:2016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女性主义汇入世界女性主义潮流;中国的女性艺术是世界女性主义艺术思潮的组成部分。基于中国女性艺术成长事实和世界女性主义潮流趋势两个角度,对中国...
[期刊论文] 作者:荒林, 来源:诗探索 年份:1995
翟永明诗歌既是从男人/女人对峙的缝隙上尖锐地建立起来的,也是在女神/女巫对峙的深渊坚定地升起的。从“我是女人”到“整夜我如醉如痴地/体味自身的奥秘”而发现自己...
[期刊论文] 作者:荒林, 来源: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3
本文从小说与成长的关系出发 ,深入阐述当代重要女作家王安忆小说写作特征 ,认为王安忆小说是“心灵世界”的史性书写。王安忆小说的意义在于彻底改变了我们当代小说人物乐于...
[期刊论文] 作者:荒林,, 来源:文学自由谈 年份:2005
[期刊论文] 作者:荒林,, 来源: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7
本论文主要以2001年至2005年中国期刊网的研究论文及相关著述为依据,描述五年期间中国女性文学研究的基本面貌:女性文学研究中呈现的女性话语权力之争和话语独立理想比之过去...
[期刊论文] 作者:荒林,, 来源:读书 年份:2004
[期刊论文] 作者:荒林, 来源:广东社会科学 年份:2005
本文采用话语理论分析出现在中国大陆当代最引人注目的女性文学思潮现象,探讨大陆女性文学思潮形成背景、话语资源及演变形态,认为大陆女性文学思潮以话语权的争取为原动力,...
[期刊论文] 作者:荒林, 来源:文艺争鸣 年份:1997
世纪之交的中国女性文学——“回顾与重建”: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第二届学术研讨会综述○荒林尽管“世妇会”前后涌起的热潮过后,女性话题与女性言说已不再那样引人注目,但进入90年代......
[期刊论文] 作者:荒林,, 来源:中国图书评论 年份:2006
西方女性主义进入中国的方式,可说是出版传播的奇迹。一方面是作为理论的旅行,另一方面更是作为女性主义者形象的旅行,后者更由于其生动可仪的女性主义生活方式,极大地影...
[期刊论文] 作者:荒林,, 来源:社会观察 年份:2010
消费主义的快乐与痛苦在《女权主义是为了每一个人:激情的政治》(Feminism is for EVERYBODY:Passionate Politics)这本著名的女性主义理论通俗读本中,美国著名的黑人女性主义学者...
[期刊论文] 作者:荒林,, 来源:文艺研究 年份:2009
没有情色描写的《狼图腾》却是强力的男权文本,原因在于它是通过自然/历史/人的三重表意系统来写作,把女性形象安排在自然层面,让女性成为自然母性,成为安全的男权主体建构基...
[期刊论文] 作者:荒林, 来源:海南师院学报 年份:1995
[期刊论文] 作者:荒林,, 来源: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年份:2015
澳门的女性主义文学思潮迟于台湾、香港和内地出现。这一思潮是对由漫长殖民史所形成的"澳门性"的反思,呈现出后殖民处境中澳门女作家们"创造新历史"的激情。以报纸为主要传播方......
[期刊论文] 作者:荒林,, 来源: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章以澳门最重要的长篇小说作家周桐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婚恋题材小说代表作,探讨其长篇科幻小说,认为周桐将女性主义思想和澳门文化想象寓于小说构思,创造了情节离奇而寓意深...
[期刊论文] 作者:荒林, 来源: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5
与其把张洁小说《爱,是不能忘记的》(短篇,1979)、《方舟》(中篇,1981)、《祖母绿》(中篇,1984),看作是对女人故事的叙述,对女人、人的生存境遇的现实关怀,不如把它们当...
[期刊论文] 作者:荒林,, 来源:文艺研究 年份:2006
本文通过分析张洁、王安忆和林白的小说《无字》、《长恨歌》和《妇女闲聊录》,指出这三部长篇小说虽然述写了三个不同地域的三种以上不同的历史,却采取了共同的本土女性主义...
[期刊论文] 作者:荒林,, 来源:文艺研究 年份:2012
西方女性主义经验批评在阐述当代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思潮时遇到了困境和考验。重新评估当代中国女性根源于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社会实践的复杂经验,和当代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思潮...
[期刊论文] 作者:荒林,, 来源:文艺研究 年份:2013
画家蔡楚夫在油画、国画和速写三个领域,分别用象征手法表达全球化时代的竞争之美、和平之美和个体存在之美。在三种门类的艺术实践中,蔡楚夫将个体经验与人类经验交流对话,...
[期刊论文] 作者:荒林, 来源:南方文坛 年份:2004
相关搜索: